李梅樹之路
20《三峽春色》(三峽大豹溪,樂樂谷附近)
1979年,李梅樹創作了油畫作品《三峽春色》,尺寸為25F(80×65cm),呈現了三峽山河溪水的景色。這幅畫作是在李梅樹康復後的1977年開始,隨著心境轉變,他開始將自然風光作為主要的創作題材。畫中場景位於三峽大豹溪樂樂谷附近,這是李梅樹晚年常去的寫生地。
畫作中,光線在景觀中的變化被細緻描繪。遠處的山林到中景的巨石,以及近景的溪水,都在陽光照射下顯得層次分明。李梅樹以碎點和短筆觸描繪光線在物體表面閃爍的效果,尤其是水流中的倒影和山石的陰影變化。構圖方面,遠景的遠山隱約可見,隨著距離的增加逐漸模糊,中景的巨石立在溪流中,成為視覺焦點,在陽光的照射下,表面明暗交錯,形成豐富的光影變化,近景溪水倒映出周圍景物,增添畫面的生氣。兩側的山石和植被形成自然的框架效果,強調了光影變化和景物的立體感。李梅樹晚年的創作強調了大自然在光線下的變動,並將其融入作品中,呈現出自然景觀的獨特之美。
參考資料:
李梅樹數位藝術館--三映春色
http://www.iicm.org.tw/art/LiMetShu/pic.asp?num=33
李梅樹之路
19《戲水》(三峽五寮溪前段,五福橋附近)
《戲水》李梅樹於1979年創作之油畫作品,尺寸為50F(116.5×91.0cm),描繪了夏日在新北市三峽五寮溪前段、五福橋附近戲水的情景。畫作的靈感來自李梅樹一家出外遊玩時,由三媳婦吳秀文擔任模特兒,現場拍攝照片後,李梅樹於畫室繪製而成。
畫面主要展示了人物、石塊和溪水。畫中的光線和溪水表現得非常寫實自然。人物左臉上有明顯的陽光照射,右臉則呈現陰影。石塊上的光影變化多端,上方的石塊有樹木的陰影,而人物背後的石塊則在陽光直射下顯得明亮乾燥。溪水中充滿了水花,展現出流動的動感,石塊下的水流紋路也透過明暗變化清晰可見。
透過以上的光線變化,觀者可以發現畫面的光源來自於畫作的右側,畫面的前半部分被大量的太陽光照射,而後半部分則呈現大量的陰影,形成鮮明的對比效果。這些細膩的光線變化和對比效果使得畫面更加生動,讓觀者仿佛置身於溪水旁,感受到夏日戲水的愉悅和清涼。
參考資料:
李梅樹官方網站
https://limeishu.org.tw/culture/post/5b8f07efadda340c90a3b453
三峽「畫」題人物-李梅樹-藝術之梅
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16/2016shjhs02/narr2.htm
李梅樹之路
18《遠眺大豹山》(三峽十三添,今大埔路325到333號)
《遠眺大豹山》推估是李梅樹1930-40年代創作在木板上的油畫作品,尺寸為4F(22x33cm)。描繪大豹山風景。畫作中物體造型較為簡化,由幾何色面構成大部分的形體。從左前方向右後延伸的河流,將畫面前半部的紅棕色土地切割成左右兩側、中景與前景。右側水岸邊綠色植被生長茂盛,兩棵高大樹木與周邊樹叢位於畫作中心。樹木叢的右邊有一涼亭建築,顯示了田野間人們活動的痕跡,為畫作增添了一絲人氣。還有或綠色或紅棕色、一筆筆密集近乎平行的直短筆線條,可能是矮樹叢或柵欄,這種呈現手法在畫作前景中尤為多見。
紅棕色土地的後方,李梅樹以不同色彩的幾何色面堆疊出畫面深度與空間感,營造出綿綿迭迭的坡地和遠山。畫家以較濃的多種綠色色面交錯,表現位於前方、蓊鬱蒼翠的坡地,遠山部分則以較淺且偏藍色調的青色繪成。在青色遠山和淺藍色天空之間,以塊面的白雲做為分界,讓兩者既能在色調上相互呼應又能凸顯遠山的存在。
《遠眺大豹山》中將景物簡化成多層色面的表現手法,讓人聯想到塞尚( Paul Cezanne,1839-1906)的《聖維多克山》(La Montagne Sainte-Victoire,1904-06)中同樣是以幾何色面為田野山脈賦形的方式。而《遠眺大豹山》前景中頻繁出現的,密集而近乎平行的直短筆線條,在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的《阿里斯康》(Les Alyscamps,1888)以及多幅梵谷的畫作中也曾反覆出現,值得留意。
參考資料: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es_Alyscamps#/media/File:Paul_Gauguin_085.jpg
https://artsandculture.google.com/asset/la-montagne-sainte-victoire/kwGF-W5c1QaxFg?hl=zh-TW&ms=%7B%22x%22%3A0.5%2C%22y%22%3A0.5%2C%22z%22%3A8.743488795515422%2C%22size%22%3A%7B%22width%22%3A1.7560420106044348%2C%22height%22%3A1.2375000000000003%7D%7D
https://artsandculture.google.com/asset/the-harvest/UAEejbUbf7fwSg?hl=zh-TW&ms=%7B%22x%22%3A0.5%2C%22y%22%3A0.5%2C%22z%22%3A8.680361802124702%2C%22size%22%3A%7B%22width%22%3A1.8345857678773962%2C%22height%22%3A1.2374999999999998%7D%7D
https://en.wikipedia.org/wiki/Valley_with_Ploughman_Seen_from_Above#/media/File:Gogh,_Vincent_van_-_Landscape_with_House_and_Ploughman.jpg
李梅樹之路
17《三峽南橋》(三峽舊南橋)
《三峽南橋》是李梅樹於1927年創作的水彩作品,尺寸接近八開(25.5x34.5cm),畫作以三峽舊南橋為主題。畫中的橋梁橫跨河流,橋下的水面平靜,倒映出橋的影像,增添了畫面的深度和詩意。
李梅樹早期受日本外光派影響,透過現場快速寫生,以補捉當下光線的變化,特別是在橋下的陰影部分,顯得格外生動。畫中的顏色明亮色,層次豐富,使得畫面看起來非常生動。通過水彩,李梅樹成功地捕捉到了三峽舊南橋的美麗與魅力,讓觀者仿佛置身於畫中的那一刻。
李梅樹的《三峽南橋》不僅是一幅充滿詩意和生活氣息的藝術品,更是一段歷史的見證。透過這幅畫,能夠感受到當時當地的風貌與生活,並且體會到藝術家對家鄉深深的熱愛。
李梅樹之路
16《清溪浣衣》(中埔溪街三峽河處,近長福橋下)
1981年,李梅樹創作了《清溪浣衣》一幅尺寸為50P(116.5×80cm)的油畫作品,畫作地點位於中埔溪接三峽河處,近長福橋附近。這幅畫作描繪了三峽的婦女在河邊洗衣的情景,呈現出寫實的作品。三峽的婦女早期經常在河邊洗衣,這不僅是為了洗濯衣物,也是她們聯誼、溝通的機會。畫面中的婦女有些蹲在河邊,有些則似乎是洗完衣服後正在和旁邊的婦女聊天,使整體畫面更具生動感。
從畫面中可以看出,河面呈現出S型的構圖,而婦女被分為兩群,一群位於畫面前方,另一群位於畫面後方,這樣的構圖形塑出了河面寬廣的感覺。左上角的陰影處,光線變化處理十分豐富。李梅樹運用了大量的光影變化,塑造出了流水感和水波紋。透過水波紋的多少可以反映出河水的深淺,例如,從畫面中間靠右邊的位置有大量的水波紋,顯示出河水較深;而在婦女腳下的水波紋較少,則呈現出水淺的情況。
《清溪浣衣》與李梅樹1970年創作之《河邊清晨》相比,運用了更多溫暖色調,河岸邊的草堆也因陽光照射而呈現出金黃色效果。可看出李梅樹晚年的創作重心不僅在於描繪人物,更注重捕捉人與大自然之間光線變化的瞬間。
參考資料:
李梅樹官方網站https://limeishu.org.tw/intro/museum/5b8e97c049454bae17185cf8
台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李梅樹(1902~1983) - 獨「樹」一格的美術教育家
清溪浣衣- 李梅樹數位藝術館
http://www.iicm.org.tw/art/LiMetShu/pic.asp?num=47
李梅樹之路
15《祖師廟慶典》(三峽長福巖清水祖師廟)
《祖師廟慶典》為李梅樹1965年所繪之油畫作品,尺寸為50F(91×116.5cm),描繪農曆正月初六時清水祖師爺誕辰,三峽長福巖祖師廟舉行賽豬公活動時,祖師廟廟埕萬頭攢動的熱鬧場面。依畫作中的光影表現和人群所穿著的長袖服裝,可推測當時應是乍暖還寒的近午時分。畫面近景為摩肩接踵的民眾,中景描繪由近至遠的數座豬公架和向後延伸的磚紅色建築,後景有藍紫色天空和蒼翠樹木。李梅樹在樹下和中景右側豬公架之間留有一道空隙,暗示除了近景之外,後方更有接續不斷的人潮,充分表現了當時祖師廟慶典的盛大,可見畫家對於畫面的細心營造。
相傳清代漢人來台時,常因械鬥而有許多人傷亡,地方上出現許多陰魂亡靈,民眾在春節時期會宰殺豬公祭拜這些孤魂野鬼祈求生活平安。清水祖師誕辰在正月初六,因此將誕辰及賽豬公活動合併於同一天舉行,使得場面更加熱鬧。祖師廟方會以姓氏分為七股(劉姓、大雜姓、陳姓、林姓、中庄集姓、李姓、王姓)每年輪流擔任爐主,負責主持廟務跟祭典。在祭典中,由重量最重的豬隻獲勝,獲勝者也會在比賽結束後將豬公肉分送給親朋好友,討吉利、保平安。神豬大賽不僅反映了民間習俗,同時也結合了祖師爺誕辰,具有在地特色。
參考資料:
黃舒屏主編,《畫筆下的真實:李梅樹120歲藝術紀念展》,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22。
〈三峽賽豬公〉,國家文化記憶庫: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274913&IndexCode=Culture_Invisible,檢索日期:2024年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