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樹之路

01《淡水港》(淡水基督教長老教會後方)

《淡水港》為李梅樹創作於1930年的油彩作品,作品尺寸為25F(65x80 cm),畫家從高處俯瞰,描繪晴而多雲的淡水河港灣與小鎮風貌。畫面前景有用色濃郁的紅色屋瓦和深綠樹叢交錯,而在部分房舍的頂部屋脊處,畫家加上了橘白色的筆畫,讓畫面下方與上方的明亮天空相調和。 此外,筆觸方向皆往右後方延伸,連接淡水港灣的弧度,除了有引導觀者視線的效果,也使得畫面整體顯得更穩定而協調。在層層錯落的紅屋瓦和綠樹叢之後,可見映照著藍、綠、白、黃天空的淡水港,表現畫家對於瞬時光影變化的捕捉,水面上的船隻則又為畫面增添一絲生氣。 臺灣許多前輩藝術家都有留下描繪淡水景緻的作品。與李梅樹交好的陳植棋、陳澄波等人在1920至30年代時也創作了多幅以淡水為畫題的圖繪。 陳植棋有四幅1925-30年間創作的同名《淡水風景》作品;陳澄波有《淡水夕照》(1935)、《淡水風景》(1935)、《曲徑》(1936)等。三人皆曾為赤島社成員,赤島社1929年成立時於《臺南日日新報》中發表宣言:「忠實地反應時代的脈動,生活即是美,吾等希望貫徹藝術,化育此島為美麗島。愛好藝術的我們,心懷為鄉土臺灣島殉情,不論何時都不忘以學貧學愚的心情鑽研精進研究。赤島社的使命在此,吾等生活亦在此,且讓秋天的臺展和春天的赤島展來裝飾這個缺乏風雅的島嶼吧。」,由此或許可見三位畫伯對臺灣藝術發展的懇切關懷。 參考資料: 〈粒揃ひの畫家連 臺展の向ふを張つて 赤島社を組織し本島畫壇に烽火を揚く〉,《臺南日日新報》,1929年08月28日。 葉思芬,《臺灣美術全集.卷十四:陳植棋》,臺北:藝術家,1995。 饒祖賢,〈自然與人文的融匯:館藏藝術家畫筆下的淡水風景〉,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檔案館:https://archives.ith.sinica.edu.tw/collections_list_02.php?no=52,檢索日期:2024年4月12日。
中興莊數位走讀

01中興莊

中興莊前世與今生 山東「青島國術館」子弟兵組成的大刀隊、嶗山游擊隊,歷經高芳先九死一生的帶領,浴血「抗日」八年,贏得80場大小戰役。 1949年這支「青島保安旅」搭船撤離至基隆未能下船,接獲密令再轉戰海南島「剿匪」,1950年元月終獲安頓於八卦山下的眷村─中興莊。 一生兵馬倥傯的父執輩1959年奔赴金門「823砲戰」,堅毅守護家國、贏得第一面陸軍最高榮譽「文虎旗」,創造「大膽部隊」英勇故事。 彰化「中興莊」為國防部、文化部選定為全國13處具有文資保存價值的眷村之一,彰化縣文化局2021年登錄為聚落建築群,2025年9月中興莊故事館開幕,2026年預計開放的「中興莊故事館」、「中興莊眷村文化園區」,歡迎您共同見證大時代的故事。
淡水河水上數位走讀

01大稻埕碼頭

大稻埕碼頭的治理,從清末的「港務優先」起步:劉銘傳時期以建昌公司為引擎,帶動臨河低地填築、鋪設街廓與築堤,新市街(港邊街、千秋街、建昌街、六館街)逐步成形,奠定碼頭與市街共構的基礎;1896年的影像已可見沿岸出現低水護岸與碼頭設施,用以維持靠泊與裝卸的連續性。 然而1898年特大洪水成為關鍵的壓力測試:堤岸潰決、碼頭機能癱瘓,甚至有大型船隻被沖進建昌街的紀錄,暴露低水護岸在洪峰前的結構侷限。災後地方紳商請願,自日新街東市場開鑿導向雙連埤的排水大溝,並在1904年測圖中辨識出「淡水洪水經雙連埤—劍潭入北港(基隆河)」的自然分洪路徑;由此可見,大稻埕的治理已從單點工程(碼頭護岸)擴展為「堤岸—市區排水—埤塘系統」的聯動思維。 1910年代起,治理尺度再度升級:總督府在艋舺—大稻埕沿岸推進高水堤方案,於既有砌石低水護岸上加築鋼筋混凝土牆式堤(常見L型斷面),並在十川嘉太郎的「臺北輪中治水」構想中,把大稻埕列為高牆式高水堤的優先實施區;自此,河岸由「港務便利」轉向以高規格堤防來界定城—河邊界。戰後相關路線與系統持續延展,使大稻埕成為臺灣城市堤防建設的起點與典範,亦說明今日我們所見的碼頭景觀,正是百年來在洪患、排水與高牆堤三股力量拉扯下的歷史定形。
王功數位走讀

01芳苑燈塔

民國53~74年間大量開發王功海埔新生地導致陸地往外延伸,因此67年動工至民國73年完工的芳苑燈塔,位於彰化縣芳苑鄉王功漁港,外表為漆成黑白垂直條紋的八角形「芳苑燈塔」,其外觀呈現一個八角形的鋼筋混泥土建築物,頂層外有環繞陽台(黑白相間的條紋配色,有助於漁船在日間辨識),不僅是國內燈塔中興建時間最晚的燈塔(最年輕燈塔),燈光1kw28000支燭光指引著經過濁水溪與大肚溪台灣海峽船隻航行的安全!同時,更因當地地層下陷的關係,為國內唯一塔高(37.4公尺)高於燈高(35.7公尺)的燈塔(號稱最高)。 芳苑燈塔的設置,主要是為了維護彰化沿海漁船(代表安全)及往來於臺灣海峽的船隻(代表危險)的安全,此地在昔日還可欣賞到彰化頗負盛名的八景之一──王功漁火。 「一府、二鹿、三艋舺」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台灣諺語,而後面緊接著的是「四寶斗、五番挖」,「寶斗」為彰化縣北斗鄉,「番挖」便是指彰化縣芳苑鄉了,可見在早期台灣,芳苑王功算是相當繁華的港口之一。近年來漁船減少,盛況不復見。不過,來到海邊,爬上王功漁港觀景台一覽漁港,漲潮前,一艘艘舢板載著蚵仔回港,滿載而歸。 隨著潮汐一波波的推移,如今的漁港已退去繁華的榮景,回歸到漁村寧靜的樸質。儘管如此,「芳苑燈塔」依然屹立不搖地守護著每日辛勞出海的漁民們,只要有漁民出海的一日,燈塔便會持續地為他們照亮回家的路。與王功夕照陪伴著遊客到此一遊。
遇見雞母嶺數位地圖

01遇見雞母嶺

來趣雞母嶺體驗生活 雞母嶺 東北角的山上,有座230年古樸山村,百年前山林雉雞與竹雞成群,人們就叫她雞母嶺。
七星分區-數位走讀內容

01金山老街

金山老街為目前臺灣少數老街之一,也是北海岸地區最古老的老街,其歷史可回溯至清朝雍正末年,由福建移民所建,為昔日金包裡住民主要的農產、漁獲集散地。
208新北市金山區金包里街
李梅樹之路

02《淡水》(淡水基督教長老教會前方)

《淡水》是李梅樹創作於1974年的油彩作品,尺寸為10F(45.5x53 cm),描繪俯瞰淡水港的景緻。與同為李梅樹描繪淡水風景的作品《淡水港》(1930)相比,本幅《淡水》或許是因距離更向後推遠,俯瞰角度顯得較為平緩。而畫家似是因站在畫面前景左側建築後面,只見一半的淡水港港灣。前景右側有錯落著的紅屋瓦建築,建築側面的馬背顯示其應為漢人移民的傳統建築,與後方淡水基督長老教會的尖塔建築相對,呈現了淡水建築群落的共融特色。 日治初期淡水港務繁盛,而後因泥沙淤積、1899年基隆港築港計畫啟動等,使淡水港船舶雲集的盛況不再。到了1920年代,淡水漸漸因畫家圖繪或廣告宣傳成為觀光勝地。此時期殖民政府希望推動臺灣的現代性建設和觀光產業,1927年時《臺灣日日新報》也在官方支持下舉辦新臺灣八景投票活動,淡水成為新八景之一。而淡水港灣、錯落的紅瓦建築群落、觀音山等景緻也成為淡水畫題作品經常出現的風景。 另外,《淡水》中所見的基督長老教會的尖塔建築在其他畫家的作品中也常常可見,如陳澄波《淡水夕照》(1935)、倪蔣懷《淡水教堂》(1936)、楊三郎《觀音山》(年代不詳)、郭柏川《淡水觀音山》(1953)、陳慧坤《淡水觀音山》(1963)等,十分有趣。 參考資料: 饒祖賢,〈自然與人文的融匯:館藏藝術家畫筆下的淡水風景〉,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檔案館:https://archives.ith.sinica.edu.tw/collections_list_02.php?no=52,檢索日期:2024年4月12日。 宋南萱,〈臺灣八景從清代到日據時期的轉變〉,桃園: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基隆河畔數位走讀

02三腳渡天德宮(升降土地公)

士林三腳渡位於基隆河與番仔溝的交會處(後港墘),在1964 年淡水河防洪治本計畫第一期工程開工之前,曾是繁華的渡口,也曾有豐富漁產,現今則以「臺北最後一座碼頭」著稱。河畔的土地公廟「天德宮」,有一段曲折而有趣的歷史。1980年代大家樂盛行之際,撈捕紅線蟲的漁民時常在基隆河撿到被賭徒們求財不靈而丟棄的漂流神明,並將其送到天德宮重新供奉,因此廟裡神像極多。與此同時,天德宮因被防洪計畫劃在堤外,成為行水區中的違章建築,不時接到遷廟或拆廟的警告。面對洪水及市府拆除大隊的壓力,居民想到一個變通的辦法:必要時就連廟帶神一起抬離現場,後來甚至將小廟裝上輪子,方便移動。 約在2005 年間,居民集資為天德宮設計一座升降機,四角四支鐵柱,底下裝一底盤,將重達18 噸的廟放在上面。只要颱風警報發布,廟方人員就焚一柱清香默禱,後將廟升高。此一垂直式避災裝置通過官方的防汛測試,被允許原地保存,成為全臺唯一會坐電梯的土地公廟。
中興莊數位走讀

02古龍山廟

全台供奉玄天上帝最悠久的古龍山,位於彰化市中山路毗鄰中興莊,是眷戶的信仰中心。古龍山建於清乾隆年間,傳自武當山的香火,已逾300年,每年農曆三月初三是玄天上帝誕辰,中興莊眷戶熱情捐獻,也會前來敬拜,見證信仰與生活交織的歷史記憶。
遇見雞母嶺數位地圖

02雞母嶺由來

雞母嶺的過往生活史 道光時漳州簡姓所闢。地處偏僻,林茂草密,為野獸出入之處。閩南語中雉雞稱之為蛙雞,即雞母之意。(貢寮鄉誌86年10月版) 雞母嶺因地處偏遠且多為山林地,耕地甚少,先民採集食物不易,此處剛好出產雉雞及竹雞先民長捕食之,其中母雞更具生產力因可繁延後代,雞母嶺如此沿用以為段名。(瑞芳地政事務所官網) 雞母嶺是土地公嶺、巫裡岸及雞母嶺三個地名所組成的村落,對外名稱以「雞母嶺」稱之,本地人則會細分為居住在土地公嶺或巫裡岸。 土地公嶺:道光時漳州簡姓開闢。以土地公廟得名。(貢寮鄉誌86年10月版) 巫裡岸:嘉慶時漳州巫姓開闢。荒野末開,不便生存,不久即全家死亡。後吳姓至此,為紀念巫姓乃定名巫裡岸。(貢寮鄉誌86年10月版) 節錄自貢寮鄉誌等資料>
李梅樹之路

03《納涼》(臺北榮星花園)

李梅樹於1976年繪製《納涼》一作,畫作尺寸為50F(91×116.5cm),以油彩描繪了一行人在大樹下或坐或站納涼的景象。此作描繪三峽祖師廟誦經團外出工作後,至榮星花園休息的情況。畫面前景中央有許多飲用過的冷飲,右側有一孩子眼神望向前方,讓觀者彷彿有與其視線相交之感,抱著孩子的婦人與圍坐圓桌的婦女們,多以後背些微拱起、頭部稍稍前傾的放鬆姿態坐著,從以上情景可知此時天氣有些炎熱,且畫中一行人應是已休息了一段時間。人們的目光多望向後方,亦讓觀者不禁好奇,他們目光所及之處有著什麼樣的風景。畫中遠景左側有一白色花棚,右側則有一大樹,樹枝上懸吊著大小不一的鳥籠。 畫面中央所描繪之身穿黃橙色無袖上衣的女子,與《佛門少女》一作中的女主角相同,是祖師廟的誦經生王鳳玉,同一模特兒在兩間不同作品中甚至穿著同一件衣服。由於祖師廟初一十五皆有誦經需求,遂有誦經團成立。日後李梅樹先生更時常帶領誦經團出外活動,如環島募款、北港進香等,並順道至各地郊遊。生活周遭事物經常是李梅樹重要的取材管道,由於李梅樹與誦經團成員的長時間相處與頻繁交流,誦經團成員便也成為了李梅樹重要的繪畫題材與靈感之一。依畫中場景可推知描繪場景應為榮星花園第四區,此作《納涼》即是李梅樹事後由多張不同角度的照片組合創作而成,記錄下了當時情景。 參考資料: 〈榮星花園/花開四季:添設遊樂園/玩樂碰賞/老少咸宜〉,《經濟日報》,1973年8月19日,版7。 王慶臺,《臺灣美術全集.卷五:李梅樹》,臺北:藝術家,1992。 倪再沁,《茲土有情:李梅樹和他的藝術》,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95。 開放博物館:https://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9d6b1377636ee72119a7955055abaf1d,檢索日期:2023.07.28。
中興莊數位走讀

03清代養濟院

養濟院和中興莊有何淵源?根據文史作家林文龍在《彰化縣口述歷史(二)》所撰寫的「彰化城 話滄桑」一文中,採訪地方耆老李震霆指出,中山路有座玄天上帝廟,廟名為古龍山,廟後原是個小山丘,廟的後面靠近八卦山一帶,古時叫「癩膏營」,那裡出磺水,彰化古名也叫磺溪,就是因此得名,磺水可以治療皮膚病,彰化人如果有「癩膏病」,都會到磺水窟浸泡,所以就名為「癩膏營」,「癩膏營」範圍包括今之中山國小,以前常有人說中山國小是「癩膏營」地,原因就在此,不過,現在磺水已經沒有了。 另一名耆老吳華棟也印證說,中山國小古時的確在「癩膏營」,記得以前運動場還有小山,常有人在此放羊,後來慢慢拓寬,山才往後退。 文史作家林文龍說,關於彰化養濟院之設置,其地俗稱「太古療」(編按:發音與癩膏近似),在古龍山附近,印証上述耆老的說法,此地有溫泉之故,養濟院與中興莊確有淵源。
遇見雞母嶺數位地圖

03福安廟

福安廟沿革 福安廟供奉開臺聖王(鄭成功)、關聖帝君、福德正神,以開臺聖王為主神。 緣於民前十多年有牧童「林萬然」,以泥土塑造神像壹尊,尊為開臺聖王,安奉於本村通往金瓜石九份之交通要道旁一間小草棚裡,日夜焚香膜拜,虔誠感動聖王真神降駐,神威顯赫,有求必祐,屢現奇蹟,因而引起民眾關注,就地改建茅屋,繼續供人參拜,後經聖王指示於民前十二年於現址以石頭木材茅草建一較大之房屋繼續安奉,聖王神威遠播,信徒日增。
李梅樹之路

04《臺北圓環》(李梅樹南京西路畫室,今臺北市南京西路145號3樓)

《臺北圓環》是李梅樹在1960年代創作的一幅速寫,同名油畫在被省政府收購後下落不明,且沒有留下任何影像,只能通過這幅速寫來推測油畫的內容。這幅速寫描繪了當時臺北圓環附近的景象,運用了鳥瞰的視角,展現了圓環及其周邊地區的風貌。 在這幅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圓環周邊的建築和人們的日常生活。建築物用粗獷的筆線條勾勒出來,營造出一種獨特的氛圍。圓環中心的交通流動也被生動地刻畫,展示了當時的城市節奏和活力。 當時的臺北圓環周邊建築並不高,這讓李梅樹可以從樓上陽台俯瞰整個圓環及其周邊景色,進行取景創作。1962年,李梅樹受聘為中國文化學院教授,並選擇在臺北圓環附近租房居住,這也使他有更多的機會觀察和描繪這一地區。 《臺北圓環》不僅是李梅樹的藝術創作,更是對當時城市景觀的一種見證。透過速寫,他生動地記錄了臺北圓環及周邊地區的風貌和活力。這幅作品承載著時代的記憶,讓我們得以回顧臺北的城市變遷。
遇見雞母嶺數位地圖

04土地公

土地公,守護土地無所不在 小時候逢年過節跟阿嬤、阿母去福安廟拜拜時,有時候會順便走3分鐘,去廟旁邊的山坡上拜土地公。 土地公旁是山谷,可以遠眺金沙灣,從這裡看日出很美很美。豐珠分校離這裡幾百公尺而已,讀小學時有幾次跟著同學爬到土地公所在的半山腰,一群人純粹只是來亂逛。 印象中這座土地公原本是石砌的,廟宇空間不大。幾十年前再去拜拜時,發現旁邊遺留幾塊廢棄的石板,整座重新改建,貼上彩色瓷磚,並且在小廟外圍加蓋新亭子,或許是給守護土地的土地公有個遮風避雨的家吧。現在,有經過時,也會常常去拜一下。
李梅樹之路

05《新裝》(臺北延平北路委託行,今大千百貨角間處)

《新裝》是李梅樹於1965年創作的油彩作品,畫作尺寸為50F(116.5×91cm)。畫中描繪在李梅樹家族成員所開設的委託行中,有一女性顧客前來購物的場景。委託行初期多販賣李梅樹長女李麗霞從日本帶回的商品、或委託船員從基隆帶來的貨品。畫作以店中陳設為背景,斜向延伸的玻璃櫃臺將女性顧客與店員二人相隔於左右。畫作中心三位主角的目光,均聚焦在右側女性顧客將綴有花紋的淺底色手拿包放入另一較大的咖啡色皮革手提口金包中的動作,生動記錄下當時委託行內,店主與顧客專注於買賣、溝通的場景。人物以外,後方場景的大玻璃櫥櫃中,掛有無袖、polo領,或素面或印花的時髦服飾、洋裝,呼應本作之「新裝」主題。 依張舒涵之研究,委託行自1950年代起,戰後各界人士隨國民政府播遷來臺,因兩地生活習慣上有所差異,使用的香料、衣料也有所不同,委託行即為販賣物品的商店。另一方面,委託行也是現金需求者寄賣物品以換取現金的場所。到了1960年代,委託行多專賣進口需高關稅的舶來品,顧客多為具有一定經濟能力的人士。隨著委託行在地經營時間的累積,委託行也成為當地交換訊息的場域。且因委託行生意愈做愈大,人脈愈來愈廣,除雇人協助委託行出國帶貨的工作以外,為人們介紹其他工作的窗口。至此,委託行的經營者亦成了地方上的掌握話語權的領袖性人物。 參考資料: 王慶臺,《臺灣美術全集.卷五:李梅樹》,臺北:藝術家,1992。 張舒涵,〈戰後基隆委託行空間文化形式之研究(1970s)〉,桃園: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3。 開放博物館:https://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11da56787e9aeb74e363732d6d5be4e8,檢索日期:2023.07.29。
遇見雞母嶺數位地圖

05水梯田廢耕

水梯田廢耕,終結農村共同體 1962年次的我,從8歲割稻到26歲,7月放暑假,雞母嶺的小孩都要幫忙割稻,而我家要連割三個星期的稻,這場漫長而嚴酷的戰鬥,每年都要上演一次,割到你會懷疑人生。 現在回想起來倒也雲淡風清,一切已成往事。然而,我跟自己說,如果再來一次,絕對當下秒逃現場。但這就是人生,在緊密的農村共同體中,任誰都得全副投入。 1980年代末雞母嶺水梯田陸續廢耕,我們家的田也在1989年廢耕,全家人都很高興終於不用再割稻。只有阿公默默地說:「雞母嶺只有鬧飢荒,才會再作田。」就這樣結束世代耕作的水梯田。
李梅樹之路

06《臺北醫院之庭》(今臺大醫院西址)

《臺北醫院之庭》創作於1929年,尺寸為30F(72.5×91 cm),是李梅樹入選第三回臺展西洋畫部的油彩作品,描繪臺北病院(現為臺大醫院舊館)庭院的景色,畫面左下角有署年與簽名。 左右兩側高大的榕樹交錯豎立、盤根錯節,有著許多垂下的暗紅色氣根。在枝葉繁茂的榕樹之間,有一道未被遮掩的空隙,映照出ㄑ字形的小道。小道之上,有穿著和服的婦人或站或蹲著寒暄,為畫面添了一絲生氣。視線沿著小道向後望,有磚紅色外牆,牆上有橫排成三列的拱窗,最高處則可見醫院正面的高塔建築。 畫家以細碎筆觸描繪草地,或分散或交疊,表現陽光穿過樹葉枝枒、灑落地面的景緻。相較於草地直短的筆觸,樹梢的筆觸以有弧度的C字形短筆表現,營造出樹葉飄動的模樣。 1929這年,李梅樹剛通過東京美術學校西洋畫科入學考試,暑假時曾回臺探望生病的兄長劉清港(1885-1930),《臺北醫院之庭》一作便為李梅樹前往臺北醫院照顧劉清港時所作。劉清港為李梅樹的哥哥,因從母姓而與李梅樹姓氏不同,長了李梅樹17歲。劉清港自臺灣總督府醫學校畢業後回鄉開業,1920年時升任公醫,為三峽首位臺籍公醫。劉清港為當時新知識分子,參與社會救濟、關心時事與社會的形象,影響了李梅樹日後用心參與地方事務、嚴以律己的處事態度。 參考資料: 黃舒屏主編,《畫筆下的真實:李梅樹120歲藝術紀念展》,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22。 詹凱琦,〈現代美術建設新鄉里:日治時期李梅樹美術活動及人物畫研究〉,臺北: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臺北醫院之庭〉,《名單之後:臺府展資料庫》,https://taifuten.com/oblect/臺北病院之庭/#squelch-taas-toggle-shortcode-content-2,檢索日期:2024年1月19日。
遇見雞母嶺數位地圖

06豐珠中學

1974年我念小學六年級時,全校共有178名學生,每個年級有一班,當時學校編制是澳底國小豐珠分校,名義上隸屬澳底國小,實際上是獨立運作的分校,只有舉辦運動會、畢業典禮之類全校性活動,才會步行到約3公里外的澳底國小。因此,我跟校本部的同學完全沒有交集,也不認識,卻在邁入中年後才相認幾位「當時的同學」。 1975年我國小畢業,後來,豐珠分校升格為豐珠小學,復因時代變遷導致人口外移,又變回分校,聽說學校到最後只剩幾名學生,只好請他們轉到澳底國小就讀,從此結束豐珠國小。
基隆河畔數位走讀

07 中洲埔「李復發號」

社子島位於淡水河與基隆河的匯流沖積帶,年年洪水挾帶細砂在島前後「浮覆—堆積」,為田畝鋪上一層新沃土。老一輩回憶,洪後翻土播種,蔬菜與蒜苗特別壯,因此島上長久以物產豐饒著稱;直到1950–1960年代,上游採煤旺盛,煤屑與煤渣摻入洪積物,農人只得先翻土埋渣,洪後肥力自此增添變數。與這份肥沃並存的,卻是「淹水與沖蝕」的高風險:社子島處於盆地出口的感潮過渡帶,洲形與河道此消彼長,地塊邊界與耕作條件常因一場大水而改觀;自日治以降的調查亦指出,這一帶多屬「容易流失的土地」。
李梅樹之路

07《春光》(李梅樹樹林畫室,今樹林區保安街一段48巷36號)

《春光》是李梅樹創作於1969年的油彩作品,尺寸為50P(116.5x80cm)。畫作以一年輕女性為主角,是李梅樹任教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時期,美術科西畫組的學生。畫中女子微微向左側身,頭部則轉向正面,眼神直視畫外。女子留著一頭長捲髮,穿著白色長袖襯衫搭配半身深紅色百摺長裙。左手似是撐扶著什麼,導致小指較高而其他四指自然彎曲著垂下。右手自手肘處曲起、手腕處撐直,而手心朝向自身、手指自然張開。畫家對於人物肌理的描繪十分細緻,光滑而無明顯筆觸,右手手背突起的血管也清晰可見。人物後方為太魯閣風景,李梅樹曾造訪太魯閣並留下了多幅描繪太魯閣的畫作。而背景彩度與明度皆較主角人物來得低,有空氣氤氳、烘托主角的效果。 李梅樹在構圖時,常有組合畫面的情況,並會依畫面需要加以調整。此件《春光》中的人物,與《盼望》(1968)、《梳妝》(1970)為同一人,並有留下請模特兒擺弄姿勢的照片。一系列照片拍攝於李梅樹的樹林畫室,與照片相比對下,除了看見畫家對於人物寫實性的追求,亦可見精心安排、調整的痕跡。如,《春光》一作所參考的照片中,模特兒左手輕扶椅背,而在畫面中畫家則以岩石取代,使畫面整體變得更為和諧與合理。 參考資料: 王慶臺,《臺灣美術全集.卷五:李梅樹》,臺北:藝術家,1992。
基隆河畔數位走讀

07中洲埔「李復發號」

社子島位於淡水河與基隆河的匯流沖積帶,年年洪水挾帶細砂在島前後「浮覆—堆積」,為田畝鋪上一層新沃土。老一輩回憶,洪後翻土播種,蔬菜與蒜苗特別壯,因此島上長久以物產豐饒著稱;直到1950–1960年代,上游採煤旺盛,煤屑與煤渣摻入洪積物,農人只得先翻土埋渣,洪後肥力自此增添變數。與這份肥沃並存的,卻是「淹水與沖蝕」的高風險:社子島處於盆地出口的感潮過渡帶,洲形與河道此消彼長,地塊邊界與耕作條件常因一場大水而改觀;自日治以降的調查亦指出,這一帶多屬「容易流失的土地」。
王功數位走讀

07王者之弓橋

王者之弓橋位於漁港出海口,港區的南緣,為一座跨港景觀橋,其造型係以本地地名「王功」引申「王者之弓」構思。王者之弓橋橋長82公尺,寬4.5公尺;拱頂高20公尺,橋版面最高8公尺。橋樑材質採用最容易塑形之鋼料,呈現幾何之美,塑造彰化海岸地區性景觀為意象。引喻弓箭齊發滿載而歸,彰顯王功地名等。 因為潮汐港船家需再ㄧ個漲退潮周期進港卸貨,也因為常利用晚上捕撈ㄧ早進港造就出晚上海面燈火畫面跟用最短時間交給消費者新鮮魚貨(現流) ,也造就出王功漁火節的由來等,1最受矚目的海洋音樂會2廣受歡迎的「千人烤蚵」活動今3現場也安排「祈福嘉年華」,不僅有莊嚴的祈福團拜儀式4夜晚壓軸登場的是精彩絢爛的煙火秀照亮王者之弓橋跟港灣夜色,營造浪漫氛圍。
遇見雞母嶺數位地圖

07第一張照片

第一張照片,原來我們都一樣 應該是國小一年級的事,不記得是哪一天,學校附近的一戶人家,買一台歌林(又好像是聲寶)的電視機,我們班好多同學聽聞後都跑去看,送貨的老闆便幫我們十幾個人拍一張合照,也不知道是什麼興頭,要幫我們拍照?反正一夥人就排排站著給拍。 照片中的毛頭小子,只有一人穿著「中國強」黑色帆布鞋,其他人包括我在內全部光著腳丫子。那個年代即使有鞋,也捨不得上學時候穿,1960年代,人人赤腳上學的年代,已經離我們好遠好遠。
李梅樹之路

08《圓通寺》(中和圓通寺)

此為李梅樹油畫作品《圓通寺》,尺寸為4F(33×24cm)年代不詳,畫面中灰白色建築應為中和圓通禪寺(亦稱圓通寺)大雄寶殿。大雄寶殿以外,就屬橘紅色的塔型建築最為醒目,與畫面右側與前景草叢的暗紅色相襯,形成一平衡畫面佈局。前景有一小徑往後方樹林中延伸後隱沒在樹林草叢之間。草叢與樹林間沒有明顯分界,綿延包圍著圓通寺,使有遺世獨立之感。佔畫面最大面積的綠色植被,畫家除了以多種綠色顏料層疊交錯來表現外,更有粉、白、土黃、紅棕色點綴其中,增添了畫面的層次。筆觸方面,多以較為細碎的短筆快速繪成。畫面最左側的樹木與圓通寺周邊的樹林相比,或因距離較近故線條較粗大而色彩較為濃厚。與畫家對植被的描繪相比,表現天空的筆觸較為平滑,以或白色或灰色顏料勾勒出天空中的綹綹雲朵。雖然畫作尺幅不大,仍處處能見畫家的細心安排。 圓通寺主祀神祇為釋迦摩尼佛,而「大雄」是佛教徒對釋迦摩尼的尊稱,故主祀釋迦摩尼的廟宇通常稱大殿為大雄寶殿。該寺創建於日治昭和元年(1926),開山為妙清法師(1900-1955),為臺灣著名專供女尼修行的禪院。妙清法師俗名林塗,新竹人,自小信仰佛教,曾結婚也有一子。在23歲那年看到許多孤寡無依的女子,想幫助這些女人們皈依佛門,故徵求夫家同意,自願出家,在香山潛心修佛,後拜入覺力法師(1881-1933)門下,屬大乘佛教曹洞宗一脈。 參考資料: 〈中和區「圓通禪寺」〉,《臺灣宗教文化資產》,https://taiwangods.moi.gov.tw/html/Cultural/3_0011.aspx?i=327,檢索日期:2024年7月26日。 〈圓通寺〉,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2/C0216220096/page/yuan-tong-si/yuan-tong-si.htm,檢索日期:2024年7月26日。
遇見雞母嶺數位地圖

08看布袋戲

看布袋戲,墜入武林世界 讀小學時,《雲州大儒俠》史艷文電視布袋戲正狂熱,老三台的台視從中午12點半播到1點,剛好是小學的午休時間(12點到1點)。 我家離學校走路大約6、7分鐘,沒帶便當上學的我,中午都回家吃,自從愛上佈袋戲,下課鐘一打就趕緊衝回家,吃飯配電視。12點到12點半是播報新聞,阿公跟阿爸看完後,就把電視關掉。自從知道我喜歡看布袋戲,加上有幾個同學也會跑到我家來看,就開著讓我們繼續看,我們都撐到最後五分鐘,才飛也似地跑回學校,常常衝到教室,鐘聲剛好響起。 炎熱夏天跑起來很喘,午後的第一節課,我們幾個總是滿頭大汗、還沒回神。
李梅樹之路

09《仙公廟》(木柵指南宮)

《仙公廟》為李梅樹1968年繪於木板之油畫作品,尺寸為4F(33×24cm),描繪仰望木柵指南宮的景緻。從大殿正前方的三川門樓與長長階梯等建築特徵,推測所描繪的應為指南宮的純陽寶殿。純陽寶殿於1992年時重修完成,《仙公廟》記錄了純陽寶殿重修前的景色。 木柵指南宮(位於今臺北市文山區),俗稱「仙公廟」。主祀神祇呂洞賓,又被信徒尊稱為孚佑帝君、純陽祖師、呂仙公等。清光緒8年(1882),淡水知縣王彬林來臺履任時,迎山西芮城永樂宮呂仙公神像香火奉於艋舺(今臺北市萬華區)玉清齋。後來景美地區發生瘟疫,當地士紳乃將呂仙公神像請到景美鎮壓,地方民眾為感念神恩,於清光緒16年(1890)在木柵現址建廟。 指南宮經歷多次擴建,有多座宮觀建築。其中建造最早也最為重要的純陽寶殿曾經歷多次整修,如今的廟殿格局奠基於臺灣木匠大師陳應彬(1864-1944),為其代表作品之一。廟殿建築除了純陽寶殿外,凌霄寶殿(1966年建成)、大雄寶殿(1984年建成)等也紛紛建成,分別主祀呂洞賓、玉皇大帝與釋迦摩尼佛,為儒釋道三教重要廟宇。 參考資料: 〈指南宮〉,《臺灣宗教百景》,https://taiwangods.moi.gov.tw/html/landscape/1_0011.aspx?i=16,檢索日期:2024年8月6日。 〈臺北指南宮〉,https://www.chih-nan-temple.org,檢索日期:2024年8月6日。 〈指南宮〉,《開放博物館》,https://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74fc066a2102638ef488f719a8ad5ad3,檢索日期:2024年8月6日。
遇見雞母嶺數位地圖

09徒步上學

徒步上學,漫長的耐力賽 1976年,我國一下學期,轉到雙溪國中就讀,開始一段「騎蹟之旅」。 當年雞母嶺的小孩絕大多數就讀雙溪國中,只有幾屆是讀貢寮國中。我跟大家一樣,每天得徒步8公里去上學,大約花上2小時,有時趕路,1小時40分鐘左右可以抵達。 剛成為新生時,看見有些男生騎腳踏車上下學,有點羨慕。走了一學期,三叔便買了一輛腳踏車送我,從此加入騎士行列,不必每天急行軍了。到國三畢業,男生大部分都改騎腳踏車上下學,女生中只有少數人騎腳踏車。騎腳踏車輕鬆一些,也多了自由,但家長捨不得買腳踏車,或者沒有錢買,在當時環境,我們小孩子哪知家長的苦?
李梅樹之路

10《尖山》(尖山公學校,今鶯歌國小)

《尖山》為李梅樹創作於1926年的小件水彩作品,作品尺寸為24×31公分,描繪畫家所見鶯歌蛇窯景象。畫中前景為草叢樹木,樹木後面有兩道些微向右上傾斜的圓管狀建物。於畫面左側有一高一低的建物與扁長的煙囪,煙囪沒有冒煙,依此特色推測應為蛇窯,或許是因當日並未燒窯。 整幅畫作中物體幾乎沒有輪廓線,而是以蘸上色彩的筆畫,或染或點,直接勾勒出眼前所見之景緻。早年鶯歌的尖山與鄰近的兔仔坑、大湳等地出產黏土,周遭煤礦與林木資源也十分豐富,容易取得製陶原料與燃料,加上擁有鐵道與大漢溪航運等條件,遂使鶯歌的陶瓷產業發展蓬勃。 李梅樹1922年自臺北師範學校畢業後,曾陸續任教於瑞芳公學校、三峽公學校與鶯歌庄尖山公學校,此幅《尖山》便是李梅樹於尖山公學校任教時期所作。此時正逢石川欽一郎第二次來臺(1924-1932),李梅樹自1924年起便參與石川欽一郎所組織的「暑期美術講習會」,同期學員有倪蔣懷、藍蔭鼎、陳植棋、李石樵、李澤藩、陳英聲等人。 石川欽一郎是臺灣近代西洋畫教育的重要人物,積極在臺推廣水彩畫,並指導七星畫會、臺灣水彩畫會與暑期講習會等,對當時的臺灣畫壇有著重大影響力。李梅樹在此階段有數幅水彩風景作品,除本幅《尖山》外,還有《三峽街頭》(1924)、《三峽南橋》(1926)等,或許與石川欽一郎的影響有關。 參考資料: 黃舒屏主編,《畫筆下的真實:李梅樹120歲藝術紀念展》,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22。 〈硘仔鎮——鶯歌陶瓷歷史〉,《開放博物館》,https://openmuseum.tw/muse/exhibition/2ef9b3d6c88b6ccff5bc017db7bdf83e#basic-sctya995yv,檢索日期:2024年1月19日。
遇見雞母嶺數位地圖

10拜田頭

拜田頭,心誠則靈 印象中,雞母嶺有廟的土地公,只有福安廟旁那座,屬於我們家族的土地範圍內,沒有土地公。 每逢三月插秧或七月割稻時節,我家會在田頭拜土地公。沒有土地公神像,如何拜土地公?很簡單,把牲禮放在田頭,點香對著某個方向拜。 自從我家的水梯田荒廢後,就沒有再去拜田頭土地公。直到2013年起復耕小面積的水梯田,才又恢復拜田頭,地點改到有插秧的田頭,並且增加「土地公拐」(用一支竹子插在田頭,上方綁上金紙及線香)。
中興莊數位走讀

10高芳先將軍

高芳先於1914年5月25日出生,字天佐,山東即墨西園莊人,1922年8歲開始習武,1930年16歲考試進入青島國術館,跟隨武術名師王永彬、楊明齋等人,開始學習北派少林拳、孫臏拳、中國摔跤等。 1933年19歲的高芳先榮獲第17屆華北運動會拳術及摔跤冠軍,隨後到南京參加國術比賽,榮獲摔跤、射箭兩項冠軍,中央國術館館長張之江先生大加讚賞,高芳先之大名也傳播開來。 1935年21歲榮獲第6屆全國運動會中量級摔跤冠軍,先後在青島運動會上兩次獲三項冠軍。抗戰勝利後,曾和美國武林高手過招,贏得美國吉普車一輛,傳為全國佳話。 1967年蔣經國先生將韓國跆拳道引進台灣改稱為「莒拳」,1968年3月陸軍成立「國軍莒拳研究發展小組」,先總統 蔣公要求所有軍官都要學武術,高芳先曾受聘為國軍干城營區預訓司令部的國術教練,並編擬「軍中戰鬥體育莒拳國術教材」, 以國術為基礎戰技的「甲種莒拳」。 高芳先1953年退役後,在台中市推廣國術長達20年,各大專院校禮聘他為國術教官,高芳先每日清晨又在台中市公園義務教授國術,跟隨習拳者千餘人,為中國武術傳承做出偉大的貢獻。高芳先將軍已有第二代甚至是三、四代弟子,活躍於國際武壇。
李梅樹之路

11《春光》(三峽長壽山元亨堂)

《春光》是李梅樹於1976年創作的油畫作品,尺寸為80P (97x145.5cm)。這幅畫描繪了他的二媳婦陳淑惠和三個孫子出遊時的情景,一家人蹲坐在矮樹叢中,地點是三峽長壽山元享寺後方山坡。 畫作中的光線變化展現了陽光穿過林間,從右後上方照射下來的效果。受光的景物呈現泛白光的狀態,而陰影處則較為晦暗。綠草叢因受光程度不同,展現出白、黃、綠、黑等細膩的變化,讓整個環境充滿生機與變化。 人物部分的色彩相對於背景更加飽和,黃、藍、紅、黑等顏色特別濃郁。人物的臉龐和頭髮因受光程度不同,呈現強烈的明暗對比。從左至右,小孩臉上的光影由亮到暗,變化豐富。而大人的臉上也呈現出陰影中的光彩,增添了畫面的立體感。 李梅樹在這幅作品中,巧妙地運用了光影效果,並且通過色彩的對比和細膩的光影變化,生動地描繪出一家人在自然環境中的和樂景象,展示了他高超的繪畫技法。 參考資料: 李梅樹官方網站 https://limeishu.org.tw/intro/museum/5b8e97c049454bae17185cf2 李梅樹數位藝術館 《春光》 http://www.iicm.org.tw/art/LiMetShu/pic.asp?num=101
遇見雞母嶺數位地圖

11插秧

插秧,後退就是前進 兩百多年前的雞母嶺先民,克服了夏季乾旱、冬天低溫多雨的限制,開闢出兩百多甲的水梯田。雞母嶺跟整個淡蘭古道區域一樣,稻作一年僅一穫,春天插秧、夏天割稻,全靠手工插秧。 插秧之前,農人要先「溫穀種」,也就是育秧苗:農曆過年前,就要將稻穀水洗,然後放入透氣的袋子,再置於上下鋪有稻草的地上,用帆布覆蓋,大約五、六天後,稻穀就會發芽長根。接著,將發芽的稻穀撒在「秧廐」(育秧苗的泥土秧床),大約五十天後秧苗就長成。
李梅樹之路

12《秋實》(李梅樹三峽畫室,今三峽區民生街229號)

李梅樹1941年創作油畫作品《秋實》,尺寸為50F(16.5×91cm),是第四屆府展的無鑑查展出作品。《秋實》一作整體畫面偏暖色調,大量使用紅黃褐等色彩堆疊,透露出濃厚的秋風時節氛圍。此幅畫作描繪由李梅樹舊家望向鶯歌方向的景色,畫中主角為林罔。林罔(畫中女子)佔據大半畫面,身穿綴有藍色花點的紅色方領、排扣、蓬袖的短袖上衣,下半身為深色半身裙,腰間繫有一白色花邊圍裙。畫中主角林罔微微向畫面左側側身,留著一頭俐落短髮,眼神望向畫面左下方,神情樸實。小手臂前半勾著一個竹籃,可知其應是正在進行農務勞動。畫作近景除主角林罔外,左側的樹木枝幹以及下方遍佈的樹叢小花,增添了畫面的豐富性。遠方風景由前到後,依序有橙黃色的田地與方格交錯的田間小道、紅色屋瓦的小屋、深綠樹林、黃褐色緩丘,以及藍綠色天空,可見李梅樹作畫時對畫面的細心營造。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原本由臺灣教育會主辦的臺灣美術展覽會(臺展)暫停一年,1938年改由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直接辦理,改名為臺灣總督府美術展(府展)。當時作為府展最有影響力畫家之一的飯田實雄,向參與府展畫家大力鼓吹「聖戰美術」,然李梅樹並無響應飯田實雄的呼籲,依舊以自身生活周遭事物為主要畫題。李梅樹自1943年開始擔任三峽壯年奉公團團長,1942年至1945年擔任三峽茶葉組合長、代理街長等,這時的李梅樹更常接觸家鄉勞動階層,並繪製了一系列的田園人物作品。 參考資料: 梅丁衍,〈思想起李梅樹及其美術環境〉,收錄於《畫筆下的真實:李梅樹120歲藝術紀念展》(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22),頁29-35。 〈秋實〉,李梅樹線上美術館, https://limeishu.org.tw/intro/museum/5b8e97c049454bae17185cd5,檢索日期:2023年9月1日。 〈府展〉,臺灣大百科全書,https://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14174 ,檢索日期:2023年9月1日。
遇見雞母嶺數位地圖

12糊稻埕

牛糞糊稻埕,天然又乾淨 牛只吃草,牛糞不臭,很乾淨。源源不絕的牛糞,還可回收利用「糊稻埕」。 夏天收割稻子前,需要先把泥土稻埕上的細縫用牛糞糊起來,這樣曬稻穀時,稻穀才不會掉入細縫內。因此割稻前,阿公會先收集備妥充足的牛糞,並且提前預告某天傍晚要糊稻埕。 到了當天,又是全家動員,先把一堆堆的牛糞分散在稻埕各角落,然後加水,用赤腳踩成糊狀,接著用竹掃把輕輕掃開,填滿整座稻埕,就是在泥土地上塗一層牛大便的意思。會噁心嗎?不會喔,牛糞很乾淨。 奇怪的是,碾好的白米入口時,沒人會想到牛糞。不知什麼時候,泥土稻埕打成混凝土面,從此,跟牛糞說再見。
李梅樹之路

13《露臺》(林進賢醫師家的露臺,今為喜徠珍古井餐廳)

《露台》是李梅樹以油彩創作於1950年的作品,尺寸為100F(162x130cm)。畫作中兩位女子,一站一坐。右側女子穿著粉橘色圓領短袖花紋洋裝,身體正對觀者,頭部微微側向左方並望向畫面左側,雙手撐在女兒牆上,使得肩部微微聳起;左側女子面向畫面右方,身穿藍紫色小領片短袖花紋洋裝,眼神望向手中達摩圖樣圓扇。畫面下方左右兩側,有一隻和兩隻相疊的小貓,小貓悠閒自適的模樣,更為畫面增添了一股清閒氛圍。畫中所描繪的地點是三峽林進賢醫師家的露台,現今建築物依然存在。從露台望出去的景色,一棵枝葉扶疏的大樹佔去了大半視野,而深綠色的大面積枝葉,與右側穿著粉橘色洋裝的女子,顏色深與淺的對比,有種烘托畫中主角的效果。遠方有紅屋瓦房、樹林與山景,使畫面所示空間得以向後延伸。 大家是否已經發現,畫中兩位女子髮型相似、體態與面容相近?事實上,兩名主角是同一人,為李梅樹好友,周永富的大女兒。李梅樹在創作《露台》前,已有兩張小幅草圖。草圖是以陳汝(第三高女畢業,林進賢醫師夫人)為主角,一呈坐姿,面向左側坐於椅子上,雙手雙腳交疊;一呈站姿,雙手撐於女兒牆上,雙腳交疊,望向畫面左側。本作曾於民國39年展出,期間曾有二位省議員候選人愈高價收購,但李梅樹拒絕出讓,將此作留於家中收藏。 參考資料: 王慶臺,《臺灣美術全集.卷五:李梅樹》,臺北:藝術家,1992。 黃舒屏主編,《畫筆下的真實:李梅樹120歲藝術紀念展》,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22。 〈露台〉,《李梅樹線上美術館》,https://www.limeishu.org/intro/museum/5b8e97c049454bae17185cdb,檢索日期:2023年10月6日。
遇見雞母嶺數位地圖

13割稻

割稻,全體動員的戰鬥 雞母嶺的小孩即使長大成人,談起「割稻」二字,仍然會起雞皮疙瘩,那是在酷熱夏天裡,連續三個星期至一個月的割稻戰鬥營,又熱又累。從小做農事做到怕,一心想著高中在外求學後,可以逃離這一切,仍然逃不過暑假的割稻。 在我參與割稻的1970至1980年代,農村人口大量外流,壯丁有限,家家戶戶以「換工」的方式,輪流幫每戶割稻,標準班底是:五人鐮刀割稻、兩人腳踩「機器桶」(人力腳踏式迴轉脫殼機)、一人出桶、兩人挑擔,也就是至少要十個人才可以運作。
李梅樹之路

14《三峽春曉》(三峽拱橋)

李梅樹於1977年油畫作品《三峽春曉》,尺寸為10F(45.5×53cm),描繪清晨時分太陽升起,薄霧籠罩三峽河與三峽拱橋,河畔有浣衣婦女的景象。畫作中多使用細碎短筆繪製景物,讓畫中物體較無明顯輪廓線,表現出清晨空氣氤氳的效果。其中河畔土地、小坡與遠方建物本身的顏色並不凸顯,取而代之的是被陽光照射成暗紅褐色、灰藍色的模樣,充分表現太陽剛升起時,陽光將大地染色的光景,此種做法帶給觀者一種諧和、平靜之感。 李梅樹在1977年完成《三峽春曉》、《生命》這兩幅構圖、景象近乎一樣的作品。雖說兩件作品看似十分相似,但仔細觀察顏色表現仍可看出兩件作品所描繪的時間有所不同。《生命》一作以藍紫色調為基調,《三峽春曉》則是以金黃色調為主,以此可推知《生命》所描繪的場景應稍早於《三峽春曉》。實際上,李梅樹創作《生命》一畫也比《三峽春曉》早了半年,其中亦紀錄了李梅樹生命歷程的轉折點。1977年時李梅樹因胃出血而住院,次子李景光的老闆Robert Moore特地從美國來到臺灣探望,並表示要捐血但因家屬婉拒作罷,便改而送上慰問金。此幅畫作是李梅樹描繪其於愛鄰醫院養病恢復期間,早上去散步時所見之風景,是李梅樹生病後的第一幅作品,病癒後更贈送給老闆夫婦以示感謝之情。事後老闆夫婦表示希望能將作品命名為「生命」,源自於畫中描繪日出景象給人對於「生命」的體悟。而此幅《三峽春曉》則是李梅樹康復之後所作,畫面以溫暖的黃色調呈現,描繪雲彩與水面波動的筆觸亦更為活潑生動且多變,或許反映了畫家病癒後心情較為舒展、樂觀的情況。 參考資料: 黃舒屏主編,《畫筆下的真實:李梅樹120歲藝術紀念展》,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22。 〈李梅樹:生命vs三峽春曉〉,李梅樹線上美術館,https://limeishu.org.tw/culture/post/5b6c14661359ee143da4d26b,檢索日期:2023年9月1日。 〈三峽春曉〉,李梅樹數位藝術館,http://www.iicm.org.tw/art/LiMetShu/pic.asp?num=43,檢索日期:2023年9月1日。
遇見雞母嶺數位地圖

14挑穀擔

挑穀擔,用蠻力也要撐到最後 照慣例,力氣大的一定是挑穀擔的人。不然,人家一次挑一擔,你要挑兩次。 我家田地大約有180擔的產量面積,這是怎樣的概念?一擔等於100斤(60公斤),強者如我阿公,一次挑一擔,從田裡挑回自家庭院曬穀場要10到15分鐘腳程,這樣來回得挑180趟才能結束。總之,很多很多的稻穀,很重很重的負擔。 原本是阿公一人挑擔,較遠的田地會加入阿爸幫忙挑擔。後來,阿公年紀大,就換成我跟阿爸挑。
李梅樹之路

15《祖師廟慶典》(三峽長福巖清水祖師廟)

《祖師廟慶典》為李梅樹1965年所繪之油畫作品,尺寸為50F(91×116.5cm),描繪農曆正月初六時清水祖師爺誕辰,三峽長福巖祖師廟舉行賽豬公活動時,祖師廟廟埕萬頭攢動的熱鬧場面。依畫作中的光影表現和人群所穿著的長袖服裝,可推測當時應是乍暖還寒的近午時分。畫面近景為摩肩接踵的民眾,中景描繪由近至遠的數座豬公架和向後延伸的磚紅色建築,後景有藍紫色天空和蒼翠樹木。李梅樹在樹下和中景右側豬公架之間留有一道空隙,暗示除了近景之外,後方更有接續不斷的人潮,充分表現了當時祖師廟慶典的盛大,可見畫家對於畫面的細心營造。 相傳清代漢人來台時,常因械鬥而有許多人傷亡,地方上出現許多陰魂亡靈,民眾在春節時期會宰殺豬公祭拜這些孤魂野鬼祈求生活平安。清水祖師誕辰在正月初六,因此將誕辰及賽豬公活動合併於同一天舉行,使得場面更加熱鬧。祖師廟方會以姓氏分為七股(劉姓、大雜姓、陳姓、林姓、中庄集姓、李姓、王姓)每年輪流擔任爐主,負責主持廟務跟祭典。在祭典中,由重量最重的豬隻獲勝,獲勝者也會在比賽結束後將豬公肉分送給親朋好友,討吉利、保平安。神豬大賽不僅反映了民間習俗,同時也結合了祖師爺誕辰,具有在地特色。 參考資料: 黃舒屏主編,《畫筆下的真實:李梅樹120歲藝術紀念展》,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22。 〈三峽賽豬公〉,國家文化記憶庫: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274913&IndexCode=Culture_Invisible,檢索日期:2024年1月17日。
遇見雞母嶺數位地圖

15曬稻穀

曬稻穀,就賭今天不下雨 夏天是雷雨季節,曬稻穀,就是一場與天賭運的「曬」局。 雞母嶺所在的貢寮鄉(後改貢寮區)地形呈南北向、長條形,一邊面海,一邊靠山,有時東山飄雨西山晴;有時天很黑,雨卻下不來;有時一片烏雲在頭頂,瞬間傾盆大雨。這兒的天氣完全無法預知與掌控,尤其當年氣象預報誤差蠻大的,要跟天賭,三分靠經驗,七分憑運氣。 7月盛夏,農人忙著將收穫的稻從田裡挑回自家前後庭院的「稻埕」曬穀。將稻穀在稻埕上推平,不時用耙子翻穀或耙成一壟一壟,也要花費心力,因此每天都要開賭,賭今天雨會下不下?收穀或不收?
李梅樹之路

16《清溪浣衣》(中埔溪街三峽河處,近長福橋下)

1981年,李梅樹創作了《清溪浣衣》一幅尺寸為50P(116.5×80cm)的油畫作品,畫作地點位於中埔溪接三峽河處,近長福橋附近。這幅畫作描繪了三峽的婦女在河邊洗衣的情景,呈現出寫實的作品。三峽的婦女早期經常在河邊洗衣,這不僅是為了洗濯衣物,也是她們聯誼、溝通的機會。畫面中的婦女有些蹲在河邊,有些則似乎是洗完衣服後正在和旁邊的婦女聊天,使整體畫面更具生動感。 從畫面中可以看出,河面呈現出S型的構圖,而婦女被分為兩群,一群位於畫面前方,另一群位於畫面後方,這樣的構圖形塑出了河面寬廣的感覺。左上角的陰影處,光線變化處理十分豐富。李梅樹運用了大量的光影變化,塑造出了流水感和水波紋。透過水波紋的多少可以反映出河水的深淺,例如,從畫面中間靠右邊的位置有大量的水波紋,顯示出河水較深;而在婦女腳下的水波紋較少,則呈現出水淺的情況。 《清溪浣衣》與李梅樹1970年創作之《河邊清晨》相比,運用了更多溫暖色調,河岸邊的草堆也因陽光照射而呈現出金黃色效果。可看出李梅樹晚年的創作重心不僅在於描繪人物,更注重捕捉人與大自然之間光線變化的瞬間。 參考資料: 李梅樹官方網站https://limeishu.org.tw/intro/museum/5b8e97c049454bae17185cf8 台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李梅樹(1902~1983) - 獨「樹」一格的美術教育家 清溪浣衣- 李梅樹數位藝術館 http://www.iicm.org.tw/art/LiMetShu/pic.asp?num=47
遇見雞母嶺數位地圖

16四角區

四角區,勞動與休憩的所在 我家有一區水田,形狀是工整的長方形,全家人跟著阿公叫它「四角區」,田的一側種滿作為土地界線的「八芝蘭竹」(又稱為冇咸仔、空涵竹),另一邊是田埂路,通往淡蘭北路雞母嶺古道段的山路,另外兩邊連接其他水梯田。 這區水田大約有兩、三擔的產量面積,算是大的水梯田。我們家在插秧或割稻時,都習慣在四角區的竹林下,吃吃點心、休息乘涼。
中興莊數位走讀

16榮耀戰役

從嶗山游擊隊,一路成軍、整併、擴編、縮編到除役的歷程,從各種文物得知,青島保安部隊成員幾乎清一色是嶗山本地人,彼此非親即故,具有血濃於水的革命情感;為了讓非正規軍的部隊,具有紮實訓練基礎,抗戰勝利後,高芳先設有專責的「幹部訓練班」,終於讓青保從「加強營」的兵力,擴展為「步兵師」,雖在海南島戰役被迫失守,卻在金門戰役立下輝煌的戰功。
李梅樹之路

17《三峽南橋》(三峽舊南橋)

《三峽南橋》是李梅樹於1927年創作的水彩作品,尺寸接近八開(25.5x34.5cm),畫作以三峽舊南橋為主題。畫中的橋梁橫跨河流,橋下的水面平靜,倒映出橋的影像,增添了畫面的深度和詩意。 李梅樹早期受日本外光派影響,透過現場快速寫生,以補捉當下光線的變化,特別是在橋下的陰影部分,顯得格外生動。畫中的顏色明亮色,層次豐富,使得畫面看起來非常生動。通過水彩,李梅樹成功地捕捉到了三峽舊南橋的美麗與魅力,讓觀者仿佛置身於畫中的那一刻。 李梅樹的《三峽南橋》不僅是一幅充滿詩意和生活氣息的藝術品,更是一段歷史的見證。透過這幅畫,能夠感受到當時當地的風貌與生活,並且體會到藝術家對家鄉深深的熱愛。
遇見雞母嶺數位地圖

17芭樂頭

芭樂頭,懷念的小確幸 小時候,這區的水田邊矗立著一棵芭樂樹,因此把這區叫做「芭樂頭」。 水梯田荒廢多年後,重新整理田地,卻不見芭樂的蹤影,想必土地被芒草及雜林侵佔,芭樂也自然淘汰了。 很懷念這棵芭樂,它曾經像老朋友一樣,夏天割稻時,偶爾會遇到成熟果實,是辛苦收割時突來的小確幸。 現在,我種回一棵芭樂,芭樂頭回來囉。
李梅樹之路

18《遠眺大豹山》(三峽十三添,今大埔路325到333號)

《遠眺大豹山》推估是李梅樹1930-40年代創作在木板上的油畫作品,尺寸為4F(22x33cm)。描繪大豹山風景。畫作中物體造型較為簡化,由幾何色面構成大部分的形體。從左前方向右後延伸的河流,將畫面前半部的紅棕色土地切割成左右兩側、中景與前景。右側水岸邊綠色植被生長茂盛,兩棵高大樹木與周邊樹叢位於畫作中心。樹木叢的右邊有一涼亭建築,顯示了田野間人們活動的痕跡,為畫作增添了一絲人氣。還有或綠色或紅棕色、一筆筆密集近乎平行的直短筆線條,可能是矮樹叢或柵欄,這種呈現手法在畫作前景中尤為多見。 紅棕色土地的後方,李梅樹以不同色彩的幾何色面堆疊出畫面深度與空間感,營造出綿綿迭迭的坡地和遠山。畫家以較濃的多種綠色色面交錯,表現位於前方、蓊鬱蒼翠的坡地,遠山部分則以較淺且偏藍色調的青色繪成。在青色遠山和淺藍色天空之間,以塊面的白雲做為分界,讓兩者既能在色調上相互呼應又能凸顯遠山的存在。 《遠眺大豹山》中將景物簡化成多層色面的表現手法,讓人聯想到塞尚( Paul Cezanne,1839-1906)的《聖維多克山》(La Montagne Sainte-Victoire,1904-06)中同樣是以幾何色面為田野山脈賦形的方式。而《遠眺大豹山》前景中頻繁出現的,密集而近乎平行的直短筆線條,在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的《阿里斯康》(Les Alyscamps,1888)以及多幅梵谷的畫作中也曾反覆出現,值得留意。 參考資料: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es_Alyscamps#/media/File:Paul_Gauguin_085.jpg https://artsandculture.google.com/asset/la-montagne-sainte-victoire/kwGF-W5c1QaxFg?hl=zh-TW&ms=%7B%22x%22%3A0.5%2C%22y%22%3A0.5%2C%22z%22%3A8.743488795515422%2C%22size%22%3A%7B%22width%22%3A1.7560420106044348%2C%22height%22%3A1.2375000000000003%7D%7D https://artsandculture.google.com/asset/the-harvest/UAEejbUbf7fwSg?hl=zh-TW&ms=%7B%22x%22%3A0.5%2C%22y%22%3A0.5%2C%22z%22%3A8.680361802124702%2C%22size%22%3A%7B%22width%22%3A1.8345857678773962%2C%22height%22%3A1.2374999999999998%7D%7D https://en.wikipedia.org/wiki/Valley_with_Ploughman_Seen_from_Above#/media/File:Gogh,_Vincent_van_-_Landscape_with_House_and_Ploughman.jpg
遇見雞母嶺數位地圖

18撿田螺

撿田螺,婦孺專屬的日落大採集 記得國小時的夏天傍晚,經常跟著阿嬤或阿母,再加上鄰居的姑姑、伯母、阿嬸、小孩們,一大群人結伴到村裡吳姓、何姓、賴姓等人家的水田撿田螺。為什麼我們自家的水田沒有田螺?現在回想也不明白。 田螺總在傍晚時分才會出現,多到滿田都是,大家都深怕被別人先撿走,一粒接著一粒,手腳快速俐落。
李梅樹之路

19《戲水》(三峽五寮溪前段,五福橋附近)

《戲水》李梅樹於1979年創作之油畫作品,尺寸為50F(116.5×91.0cm),描繪了夏日在新北市三峽五寮溪前段、五福橋附近戲水的情景。畫作的靈感來自李梅樹一家出外遊玩時,由三媳婦吳秀文擔任模特兒,現場拍攝照片後,李梅樹於畫室繪製而成。 畫面主要展示了人物、石塊和溪水。畫中的光線和溪水表現得非常寫實自然。人物左臉上有明顯的陽光照射,右臉則呈現陰影。石塊上的光影變化多端,上方的石塊有樹木的陰影,而人物背後的石塊則在陽光直射下顯得明亮乾燥。溪水中充滿了水花,展現出流動的動感,石塊下的水流紋路也透過明暗變化清晰可見。 透過以上的光線變化,觀者可以發現畫面的光源來自於畫作的右側,畫面的前半部分被大量的太陽光照射,而後半部分則呈現大量的陰影,形成鮮明的對比效果。這些細膩的光線變化和對比效果使得畫面更加生動,讓觀者仿佛置身於溪水旁,感受到夏日戲水的愉悅和清涼。 參考資料: 李梅樹官方網站 https://limeishu.org.tw/culture/post/5b8f07efadda340c90a3b453 三峽「畫」題人物-李梅樹-藝術之梅 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16/2016shjhs02/narr2.htm
遇見雞母嶺數位地圖

19池塘抓魚

池塘抓魚,混水才抓得到 在雞母嶺,我們把埤塘叫做「埤仔」。從GOOGLE MAP可以概覽台灣水梯田的分佈與環境,其中,新北市貢寮區的土地公嶺、雞母嶺、巫裡岸及文秀坑等地的水梯田非常密集,並且擁有全台灣最多的「山區水埤」,大約有六十幾處。埤仔的功能是在冬天多雨季節儲存水,以便夏天乾早無雨時灌溉水梯田,以保持水梯田終年有水。 埤仔也是小孩子夏天消暑玩樂的地方,我們大都利用牽牛去埤仔泡水時,順便偷偷地玩上大半天。埤仔深度至少超過兩個人的身高,太危險,去玩也不能讓父母知道。雞母嶺的男孩幾乎都會游泳,就是一夥人在埤仔亂游學會的。
李梅樹之路

20《三峽春色》(三峽大豹溪,樂樂谷附近)

1979年,李梅樹創作了油畫作品《三峽春色》,尺寸為25F(80×65cm),呈現了三峽山河溪水的景色。這幅畫作是在李梅樹康復後的1977年開始,隨著心境轉變,他開始將自然風光作為主要的創作題材。畫中場景位於三峽大豹溪樂樂谷附近,這是李梅樹晚年常去的寫生地。 畫作中,光線在景觀中的變化被細緻描繪。遠處的山林到中景的巨石,以及近景的溪水,都在陽光照射下顯得層次分明。李梅樹以碎點和短筆觸描繪光線在物體表面閃爍的效果,尤其是水流中的倒影和山石的陰影變化。構圖方面,遠景的遠山隱約可見,隨著距離的增加逐漸模糊,中景的巨石立在溪流中,成為視覺焦點,在陽光的照射下,表面明暗交錯,形成豐富的光影變化,近景溪水倒映出周圍景物,增添畫面的生氣。兩側的山石和植被形成自然的框架效果,強調了光影變化和景物的立體感。李梅樹晚年的創作強調了大自然在光線下的變動,並將其融入作品中,呈現出自然景觀的獨特之美。 參考資料: 李梅樹數位藝術館--三映春色 http://www.iicm.org.tw/art/LiMetShu/pic.asp?num=33
遇見雞母嶺數位地圖

20兼做礦工

兼做礦工,一人多角拚生活 阿爸常感嘆,要在雞母嶺賺一塊錢,真難。又說,種幾塊死田,要怎麼過生活。在那年代,雞母嶺人普遍貧窮,也不能只靠務農維生。不是農忙的時候,不少村民到附近的金瓜石做礦工。印象中,我國中放學,騎腳踏車回到家已過黃昏,鄰居做礦的叔公也隨後下工回來,礦工可說是見不到太陽的人。 有幾年,阿母也跟鄰居嬸嬸一起到草山下的煤礦,從事推礦車、倒煤渣的雜工。
李梅樹之路

21《日月潭》(日月潭拉魯島)

《日月潭》為李梅樹繪於木板之油畫寫生作品,尺寸為4F(33x24cm)年代不詳,畫中的山脈與水岸裸露的坡地約佔了畫面的三分之一,在山脈以外,水面和天空的淺藍色佔據了大部分的畫面。在中景山脈和遠山間以白雲作為過渡,將空間向後推遠,而灰藍色的遠山與中景山脈的顏色差距,也暗示著彼此有些距離。畫家以震動或上挑的圓弧狀筆觸,表現出了朵朵白雲翻騰的態勢。 至於水面和天空,雖然兩者大抵都是淺藍色,但仔細觀察仍可見畫家對於水面和天空的筆觸和顏色都不盡相同。位於畫面前景的水面,或因距離較近,抑或是畫家要表現粼粼波光,顏色變化起伏較大且筆觸明顯,在靠近山脈的水面上似乎還可見山脈的倒影。而天空與水面相較,顏色變化和筆觸都顯得柔和許多。 中景山脈右前方有一小島,推測為拉魯島(舊名光華島)。關於過去畫家們對於拉魯島的描繪,如平川知道(1904—?)《風景》(1936,第十回臺展)、那須雅城(約1880—?)《日月潭》(1929,第三回臺展)、陳銀輝(1931-2024)《日月潭風光》(1975)等作品中也有出現。 參考資料: https://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4f1ffe9a726aeab17eed1431914b22e9 〈風景(平川知道)〉,《名單之後:臺府展資料庫》,https://taifuten.com/oblect/風景-37/,檢索日期:2024年7月26日。 〈日月潭(那須雅城)〉,《名單之後:臺府展資料庫》,https://taifuten.com/oblect/日月潭/,檢索日期:2024年7月26日。 〈日月潭風光(陳銀輝)〉,台北市立美術館典藏:https://www.tfam.museum/Collection/CollectionDetail.aspx?cid=2118&ddlLang=zh-tw,檢索日期:2024年7月26日。
遇見雞母嶺數位地圖

21舀水灌溉

舀水灌溉,涓滴都珍貴 雞母嶺是在山的半山腰形成的村落,從澳底由下往上爬,一路到金瓜石、九份地區。山谷間有幾條不算大的溪河,至於我們家族田地內僅有一條小溪澗。有時候夏天嚴重缺水,會放棄灌溉離溪澗較遠的田,讓它變成乾田。 難得有幾塊田地有湧泉流出,雖然水量都不大,夏天多少還是會湧水。有時幾天沒下雨,阿公便帶我去湧泉舀水,將下階水田湧出來的水用水桶舀到上階,期盼涓滴細流能灌溉到較遠處的水田,避免乾涸,然而,只要連續數週無雨,湧泉即斷。
李梅樹之路

22《蘇澳漁港》(宜蘭縣蘇澳鎮蘇澳漁港)

《蘇澳漁港》李梅樹於1963年創作之油畫作品,尺寸為30F(91x72.5cm)。這幅畫描繪了南方澳漁港,以其獨特的水波紋和倒影技巧而著稱。 畫中可以看到幾艘船停靠在港邊,它們的倒影清晰地映在水面上,與寧靜的海港相映成趣。李梅樹以細膩的筆觸描繪出水波紋,捕捉到水面的微妙起伏和波動,使得整個畫面更加生動。透過對水面的精細描繪,他巧妙地展現了水的流動感和光線的折射效果。 畫面中有四個小男孩,他們聚集在岸邊和船旁,在他們的身後,站著一位成年人。他們的位置在畫作中形成了前景的一部分,吸引觀者的目光,並引導視線從前景的小男孩逐漸移向中景的船隻和遠景的山丘。背景中的山丘則起到了平衡畫面和烘托主題的作用。山丘的存在使得畫面更加和諧,增強了畫面的深度感,並在視覺上提供了一個穩定的背景,使前景的小男孩和中景的船隻更加突出。山丘的綠色和灰色調與水面的藍綠色調形成了色彩上的對比,進一步強化了畫面的層次感。這些自然元素的構圖,使整幅畫作充滿了動靜結合的生動感。小男孩的生動刻畫和山丘的寧靜背景相互呼應,營造出一種和諧而壯麗的氛圍。 這幅作品不僅是一幅精彩的漁港風景畫,更是李梅樹對臺灣自然美景的深刻感受和表達。透過細膩的水面描繪、光影運用以及小男孩和山丘之間巧妙的構圖,他成功地捕捉到了漁港的獨特魅力,讓觀者對漁港的美麗與獨特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欣賞。
遇見雞母嶺數位地圖

22放牛吃草

放牛吃草,孩子們的玩樂時光 雞母嶺每戶都有養一至兩頭牛,都是耕田用的水牛,有時會有出生的小牛。 牛隻吃草,山坡田野最適合放牧,春耕農忙時,會割田埂上的草再捆成一束束,給牛吃。寒冷冬天及農曆過年時節,會到山上割芒草給牽回住家旁牛舍的牛吃。牛的食量不小,每天吃草,得持續尋找新的草地。 夏天放暑假,小孩會牽著牛到大埤旁的山坡地放牛,幾個小孩子把牛繩綁在釘入土裡的竹子,一夥人在草地上打起棒球。用綠竹做球棒,把報紙揉成一團,外面再用稻草捆綁成球,雙手就是手套,這樣就以可玩一個下午。
李梅樹之路

23《太魯閣(三)》(花蓮太魯閣印地安酋長岩)

《太魯閣(三)》是李梅樹創作於1976年的油畫作品,尺寸為120M(194 x97 cm)。近景為畫面下方的蓊鬱樹叢,濃淡明暗相間,使用了類似於水墨畫中介字點的畫法,直接點出樹葉形狀而未勾勒葉片輪廓。中景有蜿蜒河流自兩側陡峭的山壁之間鑽出,水面上有點點白色水花,或許暗示著水流的湍急。山壁部分色彩鮮明而多變,細緻地表現出陽光照射在崎嶇地勢上形成的光影變化。遠景有高聳山勢,描繪方式與中景山壁相比,輪廓較為模糊,顏色部分可能有考量空氣遠近法的處理方式,呈現柔和的灰藍色,與淺灰色天空相呼應。 《太魯閣(三)》一作,描繪立霧溪所切割出的太魯閣峽谷地貌。畫面中景下方呈褐黃色的大石塊,為燕子口步道周邊的景點印第安酋長岩。整幅畫作視點由近景到遠景有所轉變,從俯視、平視到仰視,搭配畫布上縱向延伸的峽谷,讓人充分感受到太魯閣峽谷高聳壯闊的景緻。中景山壁處,畫家以濃烈的色彩、頓挫轉折明顯的筆畫勾勒,呈現山壁的堅硬樣態。這種頓挫明顯、色彩濃重的線條與水墨畫中,描繪堅硬山石輪廓的筆法相近且在李梅樹的其他畫作中並不常見,將中國水墨技巧融入油畫創作的手法,或許是畫家此時期對於不同畫種間,技法融合的一種嘗試。 參考資料: 王慶臺,《臺灣美術全集.卷五:李梅樹》,臺北:藝術家,1992。 黃舒屏主編,《畫筆下的真實:李梅樹120歲藝術紀念展》,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22。
遇見雞母嶺數位地圖

23看海步道

看海步道,就只是想看海 水梯田廢耕後,二十多年過去,沒有人有興趣走去原本耕種的田地。不種稻了去做什麼?田荒了,路沒了,過往的水田演替出雜林,想要看海,也看不到了。 大約是2017年吧,我們兄弟倆決定在山林田野間闢出一條路,可以一路走到高點去看海。然而,看不見前方地貌與風景,如何闢路?為此我特地到林務局(現改制為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買到1979年的黑白空照圖,照片中的水梯田歷歷在目,宛如等高線綿延曲折的線條,是東北角獨特的人文地景。
李梅樹之路

24《楓樹林》(日本青森縣十河田市,奧入瀨溪流往十河田湖方向的步道)

《楓樹林》李梅樹於1978年創作之油畫作品,尺寸為20F(60.5x72.5cm),描繪了日本青森縣十和田市的秋季景色,這幅畫作展現了李梅樹多種油畫技法的運用。 透過巧妙地運用了色彩對比和漸變,將秋天楓樹葉子的紅、橙、黃、綠等多種色彩交織在一起,呈現出豐富的層次感。色彩的冷暖對比,營造出深度和立體感,使畫面充滿生命力和活力。光影效果在這幅畫中起到了關鍵作用,李梅樹使用光影,特別是樹幹和樹枝的光影變化,暗色的樹幹與明亮色樹葉形成強烈對比。光線從畫面的一側射入,增強了畫面的視覺效果。在構圖上李梅樹選擇了一個充滿層次感的視角,前景的樹木、中景的河面後景的山巒形成了有層次的畫面結構,這種構圖方式,有助引導觀者的視線逐漸深入。 李梅樹在畫作中展現高超的油畫技法,通過色彩、光影、筆觸、構圖等多方面的技巧,成功地捕捉並展現了日本青森縣十和田市秋天楓樹林的自然美景。 參考資料: 開放博物館資料https://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8ccc71b75e0e4e7ddb4de0ea45abe273
遇見雞母嶺數位地圖

24山海全景

打開山海全景,頂級美景盡收眼底 雞母嶺水梯田尚未荒廢前,幾乎隨便站在任何位置都可以看到海,沿著海岸線一一辨識,金沙灣、美艷山、火炎山、福隆、卯澳、澳底、三貂角、睡美人(登山客稱為雪山尾稜)…...山海全景美不勝收。 幾年前,我們家兄弟與三叔一起上山尋找可以看海的制高點,鋸掉擋住視線的樹,東海立即呈現眼前(東海範圍從鼻頭角以南到富貴角以東)。站在山頭,三叔無奈地說:「以前從這裡看下去,整片都是梯田,好漂亮。」也曾聽阿公說,雞母嶺水梯田最盛時有兩百多甲,不論是插秧前、整田後倒映天光的水鏡,或是秧苗成長後,呈現草坪般翠綠的水田,還是夏天收割前,滿山滿谷的金黃稻浪,一年四季宛如變換的大地畫布。
中興莊數位走讀

24退役爸爸拼經濟

1959年第九師打完823砲戰隨後解編,中興莊軍職爸爸退役後的第一份工作,有人在眷村內的育樂幼稚稚園擔任「娃娃車」司機,有人在眷舍經營雜貨店,有人養雞、賣菜、自製麵條、花生販售,或到市場打零工謀生。
李梅樹之路

25《奧只見湖》(日本福島縣奧只見湖,橫跨南會津郡檜枝岐村和新潟縣魚沼市)

《奧只見湖》李梅樹於1980年創作之油畫作品,尺寸為60F(130×97cm)。從畫面右下角濺起的藍白色水花,可推知李梅樹應是自船上取景,來描繪秋風時節的奧只見湖美景。畫面中黃紅相映樹叢和白色坡岸,形成視覺焦點。相較李梅樹對於坡岸畫面效果的處理,陸地多以細碎、方向多變的短筆層層疊加,水面倒影部分則以細膩柔和的筆觸呈現出水光瀲灩的景色,由此可見作畫者純熟的油畫技法。 李梅樹大病初癒後,曾於1978、1980年二度在家人陪同下赴日修養散心,奧只見湖便是他們所造訪的景點之一。奧只見湖位於日本新潟縣魚沼市和福島縣南會津郡交界處,是日本最大的水力發電人造湖,蓄水量達到六億噸之多。秋季的奧只見湖除了可以欣賞到深紅、朱紅、鮮紅的楓葉,更有茶色和黃色的山毛櫸林葉相間,形成色彩斑斕、錯落有致的景色。李梅樹晚期作品風景畫用色明亮,或許與大病之後的心境轉變有關。李梅樹晚年所創作的風景畫,除此件《奧只見湖》之外,也有多件以楓葉為主題的作品,如《雨後秋色》(1978)、《日光初秋》(1980)、《秋到樹梢》(1981)等。 參考資料: 黃舒屏主編,《畫筆下的真實:李梅樹120歲藝術紀念展》,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22。 王慶臺,《臺灣美術全集.卷五:李梅樹》,臺北:藝術家,1992。 倪再沁,《茲土有情:李梅樹和他的藝術》,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95。 蕭瓊瑞,〈「自我的覺醒」與「自我的引退」——對李梅樹晚期人物畫的一種解釋〉,《李梅樹逝世十週年紀念展:婦女之美》,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3。
中興莊數位走讀

25女眷撐起半邊天

眷村媽媽帶著子女到果汁罐頭工廠打工,織毛衣貼補家用,遇到開學常「標會」(互助會),或運用「眷補證」的糧票折讓現金,籌措孩子學費。在顛沛流離的日子,眷戶面對食指浩繁,維生大不易。在顛沛流離的日子,父母以身教代替言教,含辛茹苦培育子女,教育他們從中學會感恩和服務人群。
遇見雞母嶺數位地圖

25雞母嶺古道

雞母嶺古道,生活中的路徑 雙溪往來澳底的公路叫做雙澳公路,即102甲。在102甲線7公里處的「嶺下」(閩南語類似發音),有一條通往「頂湖」(閩南語類似發音)的山路,會先經過雞母嶺,再繼續前往金瓜石、九份。據說1940至1970年代的礦業全盛時期,貢寮、澳底的村民會從這條路走去金瓜石、九份做工挖礦。
遇見雞母嶺數位地圖

26歷史交會點

歷史交會點,有路就有故事 這個三岔路口,曾經是交通要衝。其中一條路,是由「頂湖」(閩南語類似發音)縱貫雞母嶺下到打鐵寮的要道,2018年新北市政府把它命名為楊廷理山徑,屬於淡蘭古道北路;另一條是直下蕭家聚落的山路;第三條是橫向通往蕭家的田埂路,也是從土地公嶺走來的必經之路。 當初為山路標註地標時,我把這個三岔路取名為「歷史交會點」,它同時交疊了過往歷史的痕跡,以及現在使用中的生活路徑,還是充滿希望、創造未來的道路。過去水梯田時代,從這個路口可以遠眺東海景緻,好美好美。
遇見雞母嶺數位地圖

27水梯藝術

水梯藝術,傳遞友誼與愛 說起對貢寮的印象,一般人往往想到海洋音樂祭、福隆沙雕、澳底吃海鮮、舊草嶺隧道騎腳踏車、桃源谷、草嶺古道、福隆便當。但是你知道嗎?除了狹長的海岸線,貢寮的土地大多是山,山裡的居民世世代代在水梯田種稻。 為了讓更多人知道貢寮的水梯田,我在2021年舉辦第一屆以水梯田文化為主題的藝術節,名為「水T藝術節」。
中興莊數位走讀

27百歲老兵程瑞祥口述訪談

「1950年端午節前一天,乘坐砲艇離開青島,當時媽媽、哥哥和妹妹在家門口送我,自己的內心十分難過,只能告訴自己,「就往前走吧,別再回頭」! 「想起當年逃難的歲月,真是不堪回首,我們先把眷屬送到水靈山安頓,這個距離青島市60海哩的小島,就成了我們心中的「燈塔」,最後大家在此搭上「利華輪」,這艘貨輪不大,全船擠上了1800多人,只要你離開位置,去上個廁所,就有人自動補位,太太跟我只能勉強擠到駕駛艙上方,顧不得風吹日晒雨淋,只要能夠坐下、闔個眼,就心滿意足了!」 「談到中興莊的安置,我十分感謝高芳先將軍,從青島撤退時,他想到我們是有家眷的人,還帶著布匹到台灣來。當年整個屋舍就是用泥土和竹子搭蓋,再用茅草蓋成屋頂,直到八七水災受創,屋頂再改成大瓦。所幸,水災當天,我人在家裡,半夜時被豪雨驚醒,發現家裡的浴室泡在水中,所幸全家人平安無恙。」 兩岸開放探親時,我曾回家鄉探視一次,出發前,寫了滿滿一本筆記,該去哪裡探望故人,回去後聽到哥哥說,「每天都有人上門盤問我的去向,恁意找碴」,聽著聽著…這本口袋裡的筆記,竟然就被遺忘了,原封不動的帶回台灣,那一趟旅程,我就在老家待著,哪裡也不想去!」
中興莊數位走讀

28眷一代家屬郝翠雲口述訪談

高齡98歲的程致遠太太郝翠雲,記憶可是非常清晰,她說,「離開青島的那一天,自己21歲才剛訂婚,是個不諳世事的傻姑娘,坐在家中,跟父親和哥姐共餐1小時,一直掉淚,而父親一臉嚴肅,最後塞了30個「大頭」(袁大頭)給我。 「跟著眷屬們去到水靈山島,跟著軍人一起吃飯,我整個人失魂落魄,不吃不喝,同伴們要我不要亂跑,最後大家搭著小船,我曾親眼看到有太太帶著一大包衣物逃難,不小心掉到水裡,還好被救上船了,整艘船底擠滿了人,連上廁所都不可能,晚上也睡不了覺。就這樣迷迷糊糊到了基隆,靠不了岸,又原船轉往了海南島榆林港。」 「海南島的日子最難熬,住在玉米田裡,晚上睡覺時,蛇就在身旁爬來爬去,從家鄉帶來的30個「大頭」,幾個月後,就一個也不剩了。幸好,最終有小船接駁與先生會合,換成大船開往高雄,再搭火車到溪湖,一行人暫時安頓在廟裡,之後,先到台中練武路,最後才住進中興莊。」 「當時先生軍餉每月才50元,約是一個「袁大頭」,直到生養5個子女,每個月調為200元,眷屬則按人口計算,每月40元,這般辛苦的日子也都活過來了!」 「兩岸開放探親,我們回青島見了哥哥和嫂嫂,聽他們提到那段吃盡苦頭的歲月,因身家成分不好,共產黨還不准孩子上學。」
中興莊數位走讀

29眷一代張遲維屏口述訪談

中興莊第一代眷戶張遲維屏(張建玉太太)談到1949年端午節從山東青島搭乘「渤海輪」逃難的辛酸…… 高齡95歲住在太極新村的張媽媽遲維屏紅著眼眶,娓娓說出,「一袋麵粉救活整艘船的人」,以及〈帶著13顆白水煮蛋逃難,母女蒼茫永別〉的大時代故事! 張媽媽說,1949年6月1日端午節當天,她連粽子都沒來得及吃,半夜間,就在媽媽猛力搖醒下,告訴她說,「前面大門的馬路上滿布『地雷』,好多人都被炸死了,就從後門離開吧!」年輕的她,揉著惺忪的雙眼,倉皇穿著外袍,手裡緊握著口袋裡,由媽媽塞給的13顆白水煮蛋,無奈地從青島家中的後門驚惶離家了… 「大海相隔,生死兩茫」,直到開放探親,張媽媽才重拾那塊逃難時,來不及尋獲的「拼圖」─原來自己的母親,竟然為了保護家人,堅不吐實,最後遭致折磨至死。 說起這段往事,張媽媽不禁黯然神傷;雖然順利逃出家門,在中興莊養育兒女,卻始終逃離不了自己的心牢。張媽媽說:「現在的自己,心靈就像空洞般,夜晚還會做著惡夢,夢到媽媽抓著自己的手,口裡一直說著「我恨你啊!我恨你啊! 」。 「夢醒時,冷汗直流,淚水也佈滿臉龐…」,如今高齡95歲的張媽媽,始終補綴不了這個年逾70年的傷口裂縫……
中興莊數位走讀

30高華國談父執輩英勇事蹟

「青島大撤退,有如英國二次世界大戰的『敦克爾克』大撤退」!高華國村長說:「在第十一綏靖區司令官劉安祺將軍指揮下,北方的人員物資全數撤離,擔任青島嶗東區最後掩護撤退的連長,就是我的父親高仰山,也正是高芳先將軍的親弟弟。」 「1949年端午節這一天,沒來得及吃粽子,青島居民就準備登上「渤海輪」撤退,父親說,當天祖母、媽、弟妹們十分焦急等他能夠及時上船,怎麼盼都不見人影,祖母更是著急,質問伯父(高芳先):「能幹的部下那麼多,什麼人不派,竟然是派親弟弟負責最後撤退?」伯父高芳先無奈回說:「我不派弟弟,那派誰去呢?」祖母無言只得頻唸佛號,祈求父親能平安上船。」 「幸好,佛祖慈悲庇佑,父親原本帶著一支百餘人的部隊,最後在「新四軍」、「八路軍」合計500、600名優勢武力的追擊下,交互掩護、逐次轉進,遲滯共軍的攻擊,延長人員物資上船的時間,最後這支軍隊只剩30多人,被迫從青山灣的海邊,連人帶槍滾到崖下,倉皇涉水爬上大木筏,順利接駁上了『渤海輪』。往後歲月中,我父親時常提起當晚的戰況真是慘烈,被追著打又要拖時間,能撿回這條命,真是祖先庇佑。「青島大撤退」誠然可以媲美二次世界大戰的「敦克爾克」大撤退,傳頌千古。」
中興莊數位走讀

31常連芳談家族憾事

陽明國中英文老師退休,目前為西畫藝術家的常連芳娓娓細訴往事…… 她說:「青島要撤退時,擔任警衛隊排長的父親常玉潤派兩名傳令兵,通知山上一個營要趕快撤退,試兩次沒成功,山上副營長眼見下不了山,於是心生一計,要士兵全體戴上「紅星帽」,佯稱是「八路軍」某一營,迂迴前進,終於順利下山,來得及趕上船,我父親鬆了一口氣。」 「當時父親是高芳先大隊長的警衛排長,常高兩家在嶗山區是世交,祖父常東城是嶗東區長,父親告訴母親:『近幾天就要撤退,父親要母親和小姑跟著走,把年幼的我留給姥姥、姥爺照顧』,小姑則說父母年紀大,沒人照顧,我應該跟在父母身旁才對,幸運的我終於在6月1日搭上了『渤海輪』。」 「當年到達海南島以後,溽暑酷熱,充滿瘴癘之氣,很多人水土不服,生病去世,母親賣了僅存的耳環手環,給親戚和我治病,醫生幫我打一針,人就像汽球洩了氣,瘦瘦扁扁,媽媽大吃一驚說:『平時看這個小孩胖兒啊!』,原來是水腫,營養不良。」 「來台同住中興莊的宋成彰母親是我的大阿姨,當她得知,不是出來避風頭是回不去了!跟我母親顧桂蘭姐妹倆跑到山上抱頭痛哭,她的手邊只是一大串家裡大櫃子的鑰匙外,身無分文就這樣子來到台灣。1988年回到大陸探親,聽到祖父母和小姑早已過世多年,更是悲痛逾恆!
中興莊數位走讀

32方力非談岳父遭遇

「大舅子因岳父劉唐石等三兄弟均為國民黨軍官成了『黑五類』,處處受到打壓掣肘,台灣政治解嚴後,岳父母小叔返鄉探親,回家兩三趟,不忘照顧接濟家人。」 「岳父當年是個連長,鬧土匪時槍斃了幾個村裏的匪類,回老家時有些擔心受怕,所幸大陸太窮,希望台胞送錢接濟,一切寬大爲懷不提舊帳。」 「倒是天安門事件1987年6月4日發生時,岳父正巧人在北京,堅持不讓長孫劉某某(就讀北大某學院)參加遊行示威,日後回鄉就職青島國營化工廠,成了擁有5千名員工廠長的乘龍快婿,一路扶植再進共產黨青島市黨部。岳父長孫文筆好,幫領導寫稿,現已高升組織部副部長。」 「1997年岳父過世,大舅子單獨回來奔喪10天,近十多年來大陸突飛猛進,村內改建破屋2戶換4戶新房,大舅子因兒子擔任高官環境漸佳,到處旅遊,2014年他們夫妻倆再來台灣,吃喝玩樂不在話下,臨走前竟然故意在『太極新村』人多處,再度數落岳父當年留下他,讓他吃盡苦頭,而自己獨自在台灣享受,我氣的當場拍桌罵他『沒人性』,要恨該恨共產黨,該怪應怪爺爺,此後即較少連絡了!」
中興莊數位走讀

33王光遠談逃難慘況

「據我母親提過,當天青島港確實人馬雜沓,上級規定軍官幹部可以攜家帶眷上船,士兵一律不准帶家眷!當船離開青島港時,很多沒上船的家眷站在碼頭對天嚎哭,甚至有不少人直接跳海了!景況十分淒慘!」
中興莊數位走讀

34許廷瑞憶父母堅韌

「家父許方興退伍後雖無專長與經費開創事業,但刻苦的他每天風雨無阻騎著腳踏車至台鳳公司擔任警衛工作,而我受此薰染下,高中求學時期,下課晚餐後至公路局對面瑞益遊覽車公司車上睡覺,防止宵小偷竊車上電視與音響,早上起來後再去上學,每月工資600元;寒暑假期間白天到建築工地搬磚頭推獨輪車、貨車捆工等貼補家用,想想現在的兒孫,幸福啊!」 「在1960、70年代,家父擔任過一段時間自治會會長(村長),在他任內對村子較大建樹有二,一是爭取每戶設置化糞池抽水馬桶,撤除了公廁,二是中興莊現在的眷舍當初改建時,原本平房眷舍多數住戶已不敷使用,因此家父親赴軍團眷管組數次協商,利用此次改建工程,有需求的眷戶自費增建二樓,經數次協商開會後決議由國防部負責一樓地基改二樓地基、一樓牆柱與瓦屋頂工程費款,增建二樓者自付二樓樓板及二樓牆柱工程款。村子也在幾次增改建工程後,陸陸續續提升了居住品質及生活水準。」
中興莊數位走讀

35趙聖德緬懷父親奉獻救人

「父親趙書堂於1950年上尉退役,即在彰化行醫,自設中醫診所,病患絡繹不絕,電信局、郵局、民眾服務處、警察分局等聘他為特約醫師、聲望日隆、名聞遐邇,口耳相傳而來的病患甚多。然民國1959年8月7日的水災,又將辛苦所得付諸流水,父親一夜白頭,全家七口中尚有襁褓中的弟弟,生活遂又頓入困窘。憑著父親的醫術及真誠和行醫態度,不久才走過貧窮。」 趙家大姐趙月華談到:「八七水災當天,正是我參加大學聯考的第一天,父親擔心全家人的安危,安頓我們到隔壁家二樓避難,因來不及搶救,診所裡的中藥材全泡了水,連政府發放房屋半倒的救濟金,也被房東全部拿走。所幸,父親平日行醫口碑甚佳,遇到貧困的病患,甚至免費看病,最終在中藥商全力支持下重建診所。」 趙聖德說:「父親的患者最多來自中山國小旁的中興新村(中興莊),多年後皆成為好友,閒暇時父親的水煎包、水餃是村梩長輩最的家鄉味,也是他們最愛光顧診所的原因。這些老鄉每談起往事,不是慷慨激昂就是老淚縱橫。最難忘懷一事,每逢過年寫春聯時,父親永遠是同一內容:『又是一年在台灣,依然千里思故鄉』,幼年時的我,不解其意,如今憶及此,始能體會父親思鄉情懷。」
中興莊數位走讀

36孫箴華感念先輩庇佑

「四叔朱世祺是我爸孫建功結拜兄弟。不幸於40多年前的『昌平演習』空難(朱世祺當時擔任陸軍總部司令于豪章將軍的參謀主任)英年早逝。四嬸帶了3個稚齡女兒移民美國,辛苦把她們帶大,卻於20多年前,兩個女兒及她在一場車禍中罹難,留下唯一的女兒朱健蘭也和我們失聯。」 「十分湊巧的是,時任國安會秘書長的高華柱(高芳先將軍次子),也是『昌平演習』空難倖存者之一,他對空難遺族關懷備至,於2014年12月19日責請國防部發言人羅紹和在臉書專頁貼出「尋人啟事」,尋找「昌平演習」殉職的朱世祺上校女兒朱健蘭,貼文10日內獲得台灣美加等地近百萬人傳閱。在網友熱心協助下,12月28日晚間得到令人欣慰的消息,獲悉朱健蘭在美國某醫院擔任醫生。」 「朱健蘭也一心想來台祭拜父親,卻苦於完全不知她父親葬於何處。高華柱部長夫婦和她取得聯繫後,於2017年底安排她去陽明山公墓和忠烈祠祭拜父親。張海南處長電話告訴我說,朱健蘭此刻在台北,我立刻於2017年12月27日決定前去會她。當年在四叔葬禮上見到的她才3歲,現在已育有2女,夫婿韓國人,她本身業醫,四叔嬸地下有知,也該安慰了。」
中興莊數位走讀

37陳崇環排隊取水遭嗆

中興莊最年長的眷二代,87歲的陳崇環老師談到往事,記憶鮮活生動! 「民族新村原來是墳墓地!再加上挖的壕溝。靠近山邊種了一片樹薯,我養了十幾頭羊!有一天,雷雨交加,雨後發現少了兩頭羊,我滿山搜尋!結果發現兩頭羊,為躲避雷雨,爭地盤相鬥!兩敗俱傷,死在碉堡內。」 「在第三次改建房子是時,村中原有的三個池塘被填平,建設了軍眷醫院和幼稚園。向山邊挖了不少土,也就是那次雷雨,使得整個山坡向下滑動了將近1公尺,羊驚嚇過度,死了!」 「最早大約1951〜1955年還是草屋時間,村中兩大兩小池塘,我家是5號。從古龍山進來,經過上海汽水場進來,廁所在靠近中山路『現在北門的位置』,至於糞坑髒臭的情形,比我解嚴去泰山的廁所乾淨太多了!」 陳崇環進一步說:「自來水就在大門的南邊,3個水龍頭,各家去提水。我還記得有一次我在接水的時候,一位姓畢的媽媽插隊進來接水,我不讓她,被罵得臭頭,嚇個半死,自己病了好幾天!」
中興莊數位走讀

38朱俊芝談父親急功好義

「在地方上,父親朱建之做事積極,負責,熱心助人,清廉公正,以致在之後的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彰化縣連絡中心設立時,便被任命為第一任的主任職。」 「當時退輔會主委是蔣經國先生,父親極受經國先生的愛護、器重。印象記得,有次北上開會,父親不慎在浴室內跌倒,急送北榮急救,經國先生親自探望並囑醫方細心照顧。住院月餘回家,又經父親意志堅定的每天早晚兩次由母親陪同到國小走路復健,終能回復健康正常的生活。」 「在這段任退輔會彰化縣連絡中心主任期間,是更讓父親發揮所長之時,無論在就業、就養、就醫、就學各方面給彰化地區的退除役官兵服務甚多,致使父親在彰化地區名聲是極正面的。也因為父親的生性樂觀,身體健康,長官重視,以致能做到年近七十始離崗位,回家得享弄孫之樂。誠如他常說的~~此生無憾矣!」
中興莊數位走讀

39王鐵鷹談八七水災慘況

「八七水災那一年,八卦山大佛剛剛蓋成,那一天睡到半夜,雨很大,發現床怎麼是漂浮的,電燈也不亮,腳踏到地上發現屋內全是水,很驚恐,第2天雨勢很大,媽媽張華英很堅強,照顧著我們3兄妹,爸爸王行政在軍隊裡,兩、三個月才回家一趟,我認為眷村的婦女很偉大,後來,第3天水終於退了,我帶著妹妹到彰化火車站,看到榻榻米下蓋著一塊白布,旁人告訴我們不要靠近,「白布下是被水淹死的人」,因火車站地勢低,常常會淹水,我也不知道是真是假,聽到有人傳說,八七水災是因為八卦山大佛蓋好了,需要水浮祂的蓮池。」
中興莊數位走讀

40張曼麗憶兒時記趣

「王錦豹的爸爸(王合寅伯伯)真是秘醫高手,他扎針治病很神奇,村中很多人被扎過,那根針不是現在針灸的針,是家中縫棉被的大針,王伯伯靠著一根針就救了許多人,我正是受惠者其中之一」。 張曼麗回憶自己高中時曾被蚊子咬,就擦了些明星花露水,結果全身過敏,癢的都抓破皮,到藥局買藥吃,仍然癢到不行。 張曼麗又說,「晚上媽媽就叫姐姐(張海南)帶我去找錦豹的爸爸,王伯伯磨墨拿毛筆屏息在我後背不知是寫,還是畫了什麼,就說好了,當時我還想王伯伯是『乩童』嗎?怎麼可能會好,不過也神,本來是奇癢無比,但從錦豹家出來還沒走到院子,身上完全不癢了,回到家只見手臂上全是自己抓的血痕,當時還想日後我若再過敏癢的話,就自己拿筆畫畫,不過至今還沒機會自己畫呢!」
中興莊數位走讀

41陳文政比民歌更快樂的童年

「彰化八卦山下的中興新村(改為中興莊)有著我一生中最美好的回憶。小時候天真快樂的日子,過得比張艾嘉唱的那首「童年」還要多彩多姿」。 「小時候就是無憂無慮的玩,眷村人丁旺盛,不愁找不到玩伴。村子和幼稚園、醫院都是一牆之隔,且是雙磚的,當時最喜歡爬到牆上或走或坐,很有居高臨下的感覺。也喜歡爬上醫院的屋頂(平房)玩,家人找不到。在山上也放過羊,養過兔子,也曾到碉堡上放風箏,和村裏的哥哥們沿著鉄路走到大肚溪邊摘西瓜,或是走到後山摘鳳梨龍眼,稻田裏抓泥鰍, 山上烤地瓜、土豆(馬鈴薯)、香腸。有時可以在中山國小前面的漫畫書店待上一整天,暑假作業都是最後一天才寫,寫不完就哭。姊姊都會幫忙的。」 「記憶中的童年,村裏的爸爸們好像都不在家,媽媽們都忙的很,小孩又多,除了家事外還都做手工活貼補家用。「國中時,幼稚園的圍牆加高了,且是單磚的,爬上擔心牆撐不住,也就不再爬牆了。或許是長大了,感覺山也變小了,也不上山玩了。沒事就喜歡騎腳踏車在市區逛來逛去,漸漸的漫畫書被布袋戲取代了。
中興莊數位走讀

42王錦豹談父親劬勞

「我家爸爸王合寅於民國1967-1970年間,做了蠶豆花及花生米的生意,賣到成功嶺,聽說全國有16-32個福利社有在出售,主要是大專預官訓練生購買的,在山上烤花生,裝花生及蠶豆花,有大小包裝,家裏也常有成功嶺福利社的長官來,家中頓時很熱鬧,他們吃家中的水餃包子,不亦樂乎,但後來退出經營,爸爸又轉去經營餐廳了!」 身為長子的錦豹說,「妹錦屏和弟錦山小時都非常辛苦,尤其父親早期都是騎單車送花生到成功嶺、竹子坑,來回一趟要騎半天,回到家還要趕工,賺錢養家實在是很辛苦。家裡的孩子日夜工作,沒時間讀書,成績都很差。我家自1962年花生烤到1974年。」 弟弟錦山補充說,「父親自軍中退下就在湖口學得烤花生技術,所以我家孩子從小就要幫忙,我們家是遠發食品,還記得那時候,有家大廠是光華食品,花生包裝袋很時代感,我們這些小廠没轉行,是競爭不了的。成功嶺大專集訓已漸取消,人數減少,生意已過時了,兒女長大了,分工越多,轉入電子、網路、宅急便,一切都是機器化了。」
中興莊數位走讀

43劉美英兒時打工昏厥

「我們小的時候是住茅草屋,牆壁是竹片糊上黃泥巴,就隔成房間一排好幾戶人家,我媽媽說當初是每戶都拿出五塊袁大頭,請部隊工兵出力幫忙蓋的,當時還小我是彰化縣溪州糖廠出生的,印象中後來茅草屋改建成磚塊屋,前後貼著也沒有自來水,村上我記得只有3個水龍頭,分別在三個角落,每天都要排隊接水,還有中興莊公厠,我想大家都記憶深刻不會忘了吧?」 「小的時候因為軍人薪水少的可憐,家家最少都有4、5個小孩,也有7、8個小孩,在那個物資缺乏的年代,每個家裡大人小孩都沒閒著,在我們眷村附近有間大新工廠,專門外銷台灣的鳳梨罐頭及荔枝還有竹筍罐頭,這就成了眷村大人小孩賺錢的地方,我們小孩就剝荔枝肉出來,滿了一盆子就給領班秤重,到現在我還記得工廠裡綠頭蒼蠅滿天飛,我左小腿上也被它釘上傷口也潰瘍,可是當時沒錢擦藥就留下一個大疤痕,到現在都還留著跟著我一輩子呢?」 「到我們讀初中的時候,暑假就跟著村裡大哥大姐,到台鳳工廠去做工賺學費,聽連芳姐說我曾經在工廠昏倒過兩次,那個年代的小孩比較認命又勤儉,現在的小孩想都別想做到呢?」
中興莊數位走讀

44眷二代藝術家常連芳

小黑陪著我們度過困頓年代、無憂無慮的童年。」 「中興莊歷經4次改建,才成目前的規模,從早期的茅草屋,到瓦屋,八七水災以後又改建成水泥屋(一樓),由於家庭人數的增加又改建成二樓(需自費),我父親考慮到日後好加建,在二樓平頂屋保留了三根大柱子,我家邊間前後仍保留了瓦房屋。早年八卦山種滿相思樹,鬱鬱蔥蔥。高中時代,功課忙碌,我的書房是在後面的小樓,大清早,推窗一望,山風習習,半山坡的相思樹,鵝黃色的小穗花,一叢一叢的散發出淡淡的清香,瀰漫整個山腰,氣氛氤氳。 「中興莊從西側幼稚園看過來,整個山牆高高低低,大小不一,有加建的、有擴充的,錯落有致,但整個灰色調,有點憂鬱,歷經滄桑。利用幾何圖形簡化,抽象加上歡愉的色彩。」
中興莊數位走讀

45眷二代留美博士陳文政

「1983年8月到美國留學時,曾發生一件插曲,誰知道除了繳交第一年學費,還要保證金。那時幸虧家人湊錢否則還真出不了國。」 陳文政博士在美國曾參與Orbital Sciences Corporation (purchased by Northrop Grumman in 2018) 設計的「金牛座火箭」,於1994年3月13日成功發射,收到美國太空總署的感謝函。 「2003年創業公司的中文名字叫『愛根科技』(Eigen Technologies, Inc.),就是提醒自己不要忘記那塊養育我的土地。我公司在台灣有代理商,沒有分公司,哥哥和侄子都比我有出息,他們都有自己的公司,偶而我也幫忙一下,父親以前常和我說,家人應該相互幫忙扶持『家和萬事興』!」 「『愛根科技』提供工程諮詢和軟件服務。客戶有政府部門,如美國太空總署、聯邦航空管理局、空軍、海岸巡防署、噴射引擎實驗室。企業界客戶如波音、奇異、西門子、通用汽車、豐田汽車、現代汽車等等。台灣有清華大學、中科。院、航發所等等。」 「爸媽曾在1995到美國來看我,當時,我帶爸媽到拍攝『超人』電影的城鎮遊玩。兒時的我,一直覺得爸爸像是『過動兒』,閒不下來,很少在家,反而媽媽比較像『超人』,從小拉拔姊弟4人,忙裏忙外。相信爸媽當時過的很開心,讓我享受了天倫之樂。送他們回台灣時,在機場看到媽媽偷偷落淚,開車回家時,我也忍不住掉下淚來……」。
中興莊數位走讀

46眷三代新秀朱興華、朱梅

「新冠疫苗首次面世,許多人爭先恐後設法接種。然而長期居家病患卻連如何聯繫接種都不得其門而入。眷三代朱梅在美國擔任臨床藥劑師,她發明「安全吸藥法」,2021 年獲得「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News & World Report)專訪,披露「居家注射疫苗」等照護事蹟。 「2021年10月間,哥哥朱興華隻身返台,完成申請3年收養台灣2歲男童手續。疫情期間所有自主隔離等事宜,加上奔波往返孤兒院,對一個美國長大,中文不熟的人,都是極大的挑戰,10月底順利帶著男童安全返美。」 媽媽孫箴華曾一時不解,她說,「已有1子2女的興華,在疫情洶湧下,不惜冒著危險,舟車勞頓返台收養台灣幼童。反復思索中,忽然兒時記憶一幕幕出現眼前,我們當年不也都是在眷村伯伯媽媽無私的愛護指導下長大的嗎?心頭一陣暖意湧來,使我淚濕雙眼,也頓然了悟,興華正是傳承了中興莊第一代的大愛,延續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 孫箴華十分寬慰,她說:「我的一雙兒女都是虔誠的基督徒,充滿愛心。女兒朱梅在美也收養1名華裔女孩。兒子朱興華在芝加哥任職水利工程師,他承襲了中興莊刻苦耐勞的精神,自家省吃儉用,卻熱心教會慈善,兩名兒女頗有外公(孫建功將軍)熱忱助人的精神。」
中興莊數位走讀

48芋仔蕃薯聯姻

台灣眷村早期的生活,幾乎清一色是外省籍眷屬,主要是〈戡亂時期陸海空軍軍人婚姻條例〉規定,在台未滿28歲的軍人不准結婚,直到1959年公布〈戡亂時期軍人婚姻條例〉,將軍人結婚年齡放寬,才逐步出現外省和本省聯姻,閩南、客家等婦女和軍人結婚,加速眷村與本省文化的調和。 中興莊眷一代金永昌便是眷村中少數與本省人通婚的特例;當時他從青島隨著部隊撤退來台,尚未結婚,1953年部隊在彰化田中,當時24歲擔任勤務連代理輔導長,部隊就設在太太陳秀吉家隔壁,本省小姐嫁外省兵,家人反對激烈。當時規定軍人要滿28歲報准後才能結婚,那個時候他跟老婆可是經過一番革命才成婚的,因為他的岳父認為女兒嫁外省人是一件很丟臉的事情,甚至揚言要斬斷父女關係,後來也是用方法軟化他老人家,才順利娶回老婆的。 外省和本省聯姻的還有王合寅和楊銀妹夫婦,長子王錦豹說:「父親曾提到打過抗日戰爭,對付日本鬼子,胸口負傷,被日軍三八式步槍打的,差點喪命,任上尉連長,30歲來到台灣,在新竹湖口和客家籍的母親相識結婚,當時外公極力反對,還是外婆全力促成,我4、5歲時搬入彰化中興新村(後來改為中興莊),17歲時母親因肺結核過世,當時年紀輕輕的,只有41歲。」
中興莊數位走讀

49山東眷村美食

中國人的主食大抵是南米北麵,眷村中,北方人居多,山東的麵食文化就此加入台灣的菜單。眷村的人情味濃厚,與鄰居「分享」私房菜,是所有眷村的生活常態。在眷村孩子的童年,「誰家的飯香」更是熱門話題。 中興莊眷戶搬入太極新村後,眷二代方力非表示,「仍保有山東人特有的飲食文化與傳統美德,如山東人特愛麵食,在眷村媽媽的慧心巧手下,肉包、豆沙包、饅頭、大餅、燒餅、烙餅、花捲、菲菜盒子、鍋貼、水餃、麻醬麵、炸醬麵、貓耳朵等麵食口味就是不一樣,令人垂涎三尺,也改變許多彰化人早餐喜食燒餅油條的習慣。」 「另外,眷村滷花生、滷牛腱、豬頭皮、豬耳朵等滷味更是一絕,總讓人聞香下馬,口齒留香、回味無窮。當巷子裡飄來還沒蒸熟的包子香味,大蒸籠旁已圍繞著一群小饞鬼口水直流,雖然包子裡看不到幾粒小肥肉,齒頰留香味兒到現在還讓人無法忘懷。」 至於眷村菜,除了大白菜粉絲、香腸臘肉和涼拌小菜外,方力非最為懷念的就是,大家公認最會做菜的孫媽媽,她是前台北軍副軍長榮退,轉任彰化縣榮民服務處處長的孫建功將軍的夫人李傳芳。 李夫人將各種食材化為令人驚豔的山東美味,尤其聞起來很臭,吃起來卻很香的「臭蛋」,更是令人食指大動,堪稱是美食中的極品。
中興莊數位走讀

51水餃

山東人過年,重頭戲還是在那頓餃子上。春節的第一餐,山東人吃的多半是素餃子,放些白菜、豆腐的素餡,取其「平安」的寓意,有些人會在餃子裡,包入錢、棗、栗子,討個「吉利」,煮餃子的水一要比平日多些,來年日子綽綽有餘,這頓餃子就叫「增歲飯」,全家人團圓等候新一年的到來,俗稱「熬年」。
中興莊數位走讀

52山東棗餑餑

北方人熱愛麵食,年味都藏在麵粉裡, 山東人傳統的年節美食之一為「棗餑餑」。煙台、膠東地區盛產紅棗,棗餑餑就是大饅頭的變身,嵌入五粒紅棗代表「五福臨門」,九粒紅棗寓意「長長久久」,祝福「過年吃個棗,年年過得好」!中興莊眷村媽媽們在簡陋廚房中延續故鄉味。
中興莊數位走讀

54竹籬笆也有春天-中興莊前世與今生

決定提筆撰寫「中興莊」村史,確有一段機遇巧合;作者楊秋蘋的故鄉金門,曾是中興莊眷一代浴血捍衛的最前線,「青保旅」改編的第九師投身八二三砲戰,不畏槍林彈雨,英勇作戰長達44天,獲有先總統 蔣公親筆寫信勉勵,並頒發最高榮譽「文虎旗」,贏得「大膽部隊」的美名。 山東青島人全力拼搏、護衛國土的英雄史蹟,豈容無聲淹沒在歷史長河!筆者得此榮幸,通過彰化縣文化局2021年「大家來寫村史」計畫審查,且徵得中興莊眷一代、眷二、三代朋友的通力合作,在「新冠疫情」環伺、「俄烏戰事」和「中共軍演」輪番衝擊,終能突破訪談和書寫困境,順利共筆完成這部村史。 八卦山下的中興莊,豎立著縱橫沙場的英雄典範,透過跟時間賽跑的口述訪談,把握時機留存時代印記,再佐以戰爭史實交互印證,熱血感人的事蹟,以「竹籬笆也有春天─重現中興莊的前世與今生」為名加以書寫和記錄。 這本書不只是一村之史,更是「上了岸,就是一生」的先輩們,用血汗和性命創造的歷史。屬於「婆娑之洋、美麗之島」的「戰爭與和平」,值得銘記在心、傳誦千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