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是李梅樹創作於1974年的油彩作品,尺寸為10F(45.5x53 cm),描繪俯瞰淡水港的景緻。與同為李梅樹描繪淡水風景的作品《淡水港》(1930)相比,本幅《淡水》或許是因距離更向後推遠,俯瞰角度顯得較為平緩。而畫家似是因站在畫面前景左側建築後面,只見一半的淡水港港灣。前景右側有錯落著的紅屋瓦建築,建築側面的馬背顯示其應為漢人移民的傳統建築,與後方淡水基督長老教會的尖塔建築相對,呈現了淡水建築群落的共融特色。
日治初期淡水港務繁盛,而後因泥沙淤積、1899年基隆港築港計畫啟動等,使淡水港船舶雲集的盛況不再。到了1920年代,淡水漸漸因畫家圖繪或廣告宣傳成為觀光勝地。此時期殖民政府希望推動臺灣的現代性建設和觀光產業,1927年時《臺灣日日新報》也在官方支持下舉辦新臺灣八景投票活動,淡水成為新八景之一。而淡水港灣、錯落的紅瓦建築群落、觀音山等景緻也成為淡水畫題作品經常出現的風景。
另外,《淡水》中所見的基督長老教會的尖塔建築在其他畫家的作品中也常常可見,如陳澄波《淡水夕照》(1935)、倪蔣懷《淡水教堂》(1936)、楊三郎《觀音山》(年代不詳)、郭柏川《淡水觀音山》(1953)、陳慧坤《淡水觀音山》(1963)等,十分有趣。
參考資料:
饒祖賢,〈自然與人文的融匯:館藏藝術家畫筆下的淡水風景〉,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檔案館:https://archives.ith.sinica.edu.tw/collections_list_02.php?no=52,檢索日期:2024年4月12日。
宋南萱,〈臺灣八景從清代到日據時期的轉變〉,桃園: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數位走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