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都之河主題頁

島都之河

《島都之河:匯流與共生,淡水河與臺北的百年互動》一書,描繪了淡水河如何成為臺北的生命之河。自清代的灌溉、航運與開埠通商,到日治時期的防洪構想,再到戰後一連串的治理工程,這條大河始終是城市社會、經濟與文化發展的舞台與見證。

淡水河水上數位走讀

淡水河水上數位走讀

本路線主以「淡水河水上走讀」的體驗,行程循著臺北城市的歷史紋理一路走到大稻埕碼頭,隨後乘船啟程,逆流而上。航行將依序經過台北大橋、社子島、重陽大橋、二重疏洪道直至關渡大橋,並遠眺大屯山與觀音山,沿途不僅能見證都市治理與河川整治的成果,也能感受自然環境與人文景觀交織的獨特風貌。

透過數位教材的輔助與現地踏查的實際體驗,本次小旅行將引領參與者在知識與感官的交錯中,重新構築淡水河的歷史記憶。這不僅是一場學習之旅,更是一趟親近水域、認識城市、感受文化的時光航行。

立即體驗數位走讀
8

 

淡水河水上 - 數位走讀內容

更多景點

基隆河畔數位走讀

基隆河畔數位走讀

《島都之河:匯流與共生,淡水河與臺北的百年互動》描繪了河流如何塑造臺北的城市命運。本路線以此為底稿,聚焦「與水共處」的在地記憶:在感潮、回淤與洪患的節律中,淡水—基隆河畔居民如何把風險化為秩序,用空間、制度與信仰累積出可長可久的水智慧。

行程依序自三腳渡碼頭開場,從「臺北最後一個碼頭」與紅線蟲黃金年代讀河上生計;次抵天德宮,認識臨水聚落的守護與遷移智慧;續至洲美屈原宮,由水仙尊王延伸至端午龍舟競渡的儀式節律。其後轉入社子島,在許英媽廟看見陰神信仰的安境弭禍,再走入李和興古宅與李忠記宅、中洲埔李宅,細讀抬高臺基、半樓仔與大梁鋪板等「垂直式避災」建築語彙;登臨社子島島頭公園,於兩河交會第一排觀察沖淤與治水轉折。終點至蘆洲李宅,以半樓仔與高臺基作結,把洪水高度化為空間刻度,串起下游住屋的韌性美學。

透過數位教材與現地踏查的雙軌體驗,參與者可一邊在手機上對讀歷史地圖、老照片與關鍵名詞(如感潮、回淤、分流比、半樓仔),一邊在現地量看堤線、臺基與水紋,將「看風景」轉為「讀證據」。我們不只講工程,也講制度與信仰如何落在日常——從端午龍舟到七月河祭、從陰廟酬神到家屋上樓——讓每一步路、每一次抬頭望向河面,都成為理解臺北與水長久協商的切面。

立即體驗數位走讀
12

 

基隆河畔 - 數位走讀內容

更多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