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雞母嶺數位地圖

遇見雞母嶺數位地圖

1.這是以現今行政區為貢寮區美豐裡雞母嶺村落,過往生活故事為主軸的數位走讀地圖,以蕭學苑(人稱老蕭,1962年出生,成長在雞母嶺)記憶中的生活經驗為主題,不代表雞母嶺人家都有同樣的經歷。共收錄26個故事,以文字為主、照片為輔。文史資料若有出入,請不吝指教。 2.地圖中標記出與26個與生活故事關聯的地點,標記的地點是符合故事情境或故事發生的相符位置,實際上同樣的故事可能會出現在多處地點。 3.地標型建築物,例如福安廟、豐珠中學等,則標記在地圖精確位置上。

27
遇見雞母嶺數位地圖

01遇見雞母嶺

來趣雞母嶺體驗生活 雞母嶺 東北角的山上,有座230年古樸山村,百年前山林雉雞與竹雞成群,人們就叫她雞母嶺。
遇見雞母嶺數位地圖

02雞母嶺由來

雞母嶺的過往生活史 道光時漳州簡姓所闢。地處偏僻,林茂草密,為野獸出入之處。閩南語中雉雞稱之為蛙雞,即雞母之意。(貢寮鄉誌86年10月版) 雞母嶺因地處偏遠且多為山林地,耕地甚少,先民採集食物不易,此處剛好出產雉雞及竹雞先民長捕食之,其中母雞更具生產力因可繁延後代,雞母嶺如此沿用以為段名。(瑞芳地政事務所官網) 雞母嶺是土地公嶺、巫裡岸及雞母嶺三個地名所組成的村落,對外名稱以「雞母嶺」稱之,本地人則會細分為居住在土地公嶺或巫裡岸。 土地公嶺:道光時漳州簡姓開闢。以土地公廟得名。(貢寮鄉誌86年10月版) 巫裡岸:嘉慶時漳州巫姓開闢。荒野末開,不便生存,不久即全家死亡。後吳姓至此,為紀念巫姓乃定名巫裡岸。(貢寮鄉誌86年10月版) 節錄自貢寮鄉誌等資料>
遇見雞母嶺數位地圖

03福安廟

福安廟沿革 福安廟供奉開臺聖王(鄭成功)、關聖帝君、福德正神,以開臺聖王為主神。 緣於民前十多年有牧童「林萬然」,以泥土塑造神像壹尊,尊為開臺聖王,安奉於本村通往金瓜石九份之交通要道旁一間小草棚裡,日夜焚香膜拜,虔誠感動聖王真神降駐,神威顯赫,有求必祐,屢現奇蹟,因而引起民眾關注,就地改建茅屋,繼續供人參拜,後經聖王指示於民前十二年於現址以石頭木材茅草建一較大之房屋繼續安奉,聖王神威遠播,信徒日增。
遇見雞母嶺數位地圖

04土地公

土地公,守護土地無所不在 小時候逢年過節跟阿嬤、阿母去福安廟拜拜時,有時候會順便走3分鐘,去廟旁邊的山坡上拜土地公。 土地公旁是山谷,可以遠眺金沙灣,從這裡看日出很美很美。豐珠分校離這裡幾百公尺而已,讀小學時有幾次跟著同學爬到土地公所在的半山腰,一群人純粹只是來亂逛。 印象中這座土地公原本是石砌的,廟宇空間不大。幾十年前再去拜拜時,發現旁邊遺留幾塊廢棄的石板,整座重新改建,貼上彩色瓷磚,並且在小廟外圍加蓋新亭子,或許是給守護土地的土地公有個遮風避雨的家吧。現在,有經過時,也會常常去拜一下。
遇見雞母嶺數位地圖

05水梯田廢耕

水梯田廢耕,終結農村共同體 1962年次的我,從8歲割稻到26歲,7月放暑假,雞母嶺的小孩都要幫忙割稻,而我家要連割三個星期的稻,這場漫長而嚴酷的戰鬥,每年都要上演一次,割到你會懷疑人生。 現在回想起來倒也雲淡風清,一切已成往事。然而,我跟自己說,如果再來一次,絕對當下秒逃現場。但這就是人生,在緊密的農村共同體中,任誰都得全副投入。 1980年代末雞母嶺水梯田陸續廢耕,我們家的田也在1989年廢耕,全家人都很高興終於不用再割稻。只有阿公默默地說:「雞母嶺只有鬧飢荒,才會再作田。」就這樣結束世代耕作的水梯田。
遇見雞母嶺數位地圖

06豐珠中學

1974年我念小學六年級時,全校共有178名學生,每個年級有一班,當時學校編制是澳底國小豐珠分校,名義上隸屬澳底國小,實際上是獨立運作的分校,只有舉辦運動會、畢業典禮之類全校性活動,才會步行到約3公里外的澳底國小。因此,我跟校本部的同學完全沒有交集,也不認識,卻在邁入中年後才相認幾位「當時的同學」。 1975年我國小畢業,後來,豐珠分校升格為豐珠小學,復因時代變遷導致人口外移,又變回分校,聽說學校到最後只剩幾名學生,只好請他們轉到澳底國小就讀,從此結束豐珠國小。
遇見雞母嶺數位地圖

07第一張照片

第一張照片,原來我們都一樣 應該是國小一年級的事,不記得是哪一天,學校附近的一戶人家,買一台歌林(又好像是聲寶)的電視機,我們班好多同學聽聞後都跑去看,送貨的老闆便幫我們十幾個人拍一張合照,也不知道是什麼興頭,要幫我們拍照?反正一夥人就排排站著給拍。 照片中的毛頭小子,只有一人穿著「中國強」黑色帆布鞋,其他人包括我在內全部光著腳丫子。那個年代即使有鞋,也捨不得上學時候穿,1960年代,人人赤腳上學的年代,已經離我們好遠好遠。
遇見雞母嶺數位地圖

08看布袋戲

看布袋戲,墜入武林世界 讀小學時,《雲州大儒俠》史艷文電視布袋戲正狂熱,老三台的台視從中午12點半播到1點,剛好是小學的午休時間(12點到1點)。 我家離學校走路大約6、7分鐘,沒帶便當上學的我,中午都回家吃,自從愛上佈袋戲,下課鐘一打就趕緊衝回家,吃飯配電視。12點到12點半是播報新聞,阿公跟阿爸看完後,就把電視關掉。自從知道我喜歡看布袋戲,加上有幾個同學也會跑到我家來看,就開著讓我們繼續看,我們都撐到最後五分鐘,才飛也似地跑回學校,常常衝到教室,鐘聲剛好響起。 炎熱夏天跑起來很喘,午後的第一節課,我們幾個總是滿頭大汗、還沒回神。
遇見雞母嶺數位地圖

09徒步上學

徒步上學,漫長的耐力賽 1976年,我國一下學期,轉到雙溪國中就讀,開始一段「騎蹟之旅」。 當年雞母嶺的小孩絕大多數就讀雙溪國中,只有幾屆是讀貢寮國中。我跟大家一樣,每天得徒步8公里去上學,大約花上2小時,有時趕路,1小時40分鐘左右可以抵達。 剛成為新生時,看見有些男生騎腳踏車上下學,有點羨慕。走了一學期,三叔便買了一輛腳踏車送我,從此加入騎士行列,不必每天急行軍了。到國三畢業,男生大部分都改騎腳踏車上下學,女生中只有少數人騎腳踏車。騎腳踏車輕鬆一些,也多了自由,但家長捨不得買腳踏車,或者沒有錢買,在當時環境,我們小孩子哪知家長的苦?
遇見雞母嶺數位地圖

10拜田頭

拜田頭,心誠則靈 印象中,雞母嶺有廟的土地公,只有福安廟旁那座,屬於我們家族的土地範圍內,沒有土地公。 每逢三月插秧或七月割稻時節,我家會在田頭拜土地公。沒有土地公神像,如何拜土地公?很簡單,把牲禮放在田頭,點香對著某個方向拜。 自從我家的水梯田荒廢後,就沒有再去拜田頭土地公。直到2013年起復耕小面積的水梯田,才又恢復拜田頭,地點改到有插秧的田頭,並且增加「土地公拐」(用一支竹子插在田頭,上方綁上金紙及線香)。
遇見雞母嶺數位地圖

11插秧

插秧,後退就是前進 兩百多年前的雞母嶺先民,克服了夏季乾旱、冬天低溫多雨的限制,開闢出兩百多甲的水梯田。雞母嶺跟整個淡蘭古道區域一樣,稻作一年僅一穫,春天插秧、夏天割稻,全靠手工插秧。 插秧之前,農人要先「溫穀種」,也就是育秧苗:農曆過年前,就要將稻穀水洗,然後放入透氣的袋子,再置於上下鋪有稻草的地上,用帆布覆蓋,大約五、六天後,稻穀就會發芽長根。接著,將發芽的稻穀撒在「秧廐」(育秧苗的泥土秧床),大約五十天後秧苗就長成。
遇見雞母嶺數位地圖

12糊稻埕

牛糞糊稻埕,天然又乾淨 牛只吃草,牛糞不臭,很乾淨。源源不絕的牛糞,還可回收利用「糊稻埕」。 夏天收割稻子前,需要先把泥土稻埕上的細縫用牛糞糊起來,這樣曬稻穀時,稻穀才不會掉入細縫內。因此割稻前,阿公會先收集備妥充足的牛糞,並且提前預告某天傍晚要糊稻埕。 到了當天,又是全家動員,先把一堆堆的牛糞分散在稻埕各角落,然後加水,用赤腳踩成糊狀,接著用竹掃把輕輕掃開,填滿整座稻埕,就是在泥土地上塗一層牛大便的意思。會噁心嗎?不會喔,牛糞很乾淨。 奇怪的是,碾好的白米入口時,沒人會想到牛糞。不知什麼時候,泥土稻埕打成混凝土面,從此,跟牛糞說再見。
遇見雞母嶺數位地圖

13割稻

割稻,全體動員的戰鬥 雞母嶺的小孩即使長大成人,談起「割稻」二字,仍然會起雞皮疙瘩,那是在酷熱夏天裡,連續三個星期至一個月的割稻戰鬥營,又熱又累。從小做農事做到怕,一心想著高中在外求學後,可以逃離這一切,仍然逃不過暑假的割稻。 在我參與割稻的1970至1980年代,農村人口大量外流,壯丁有限,家家戶戶以「換工」的方式,輪流幫每戶割稻,標準班底是:五人鐮刀割稻、兩人腳踩「機器桶」(人力腳踏式迴轉脫殼機)、一人出桶、兩人挑擔,也就是至少要十個人才可以運作。
遇見雞母嶺數位地圖

14挑穀擔

挑穀擔,用蠻力也要撐到最後 照慣例,力氣大的一定是挑穀擔的人。不然,人家一次挑一擔,你要挑兩次。 我家田地大約有180擔的產量面積,這是怎樣的概念?一擔等於100斤(60公斤),強者如我阿公,一次挑一擔,從田裡挑回自家庭院曬穀場要10到15分鐘腳程,這樣來回得挑180趟才能結束。總之,很多很多的稻穀,很重很重的負擔。 原本是阿公一人挑擔,較遠的田地會加入阿爸幫忙挑擔。後來,阿公年紀大,就換成我跟阿爸挑。
遇見雞母嶺數位地圖

15曬稻穀

曬稻穀,就賭今天不下雨 夏天是雷雨季節,曬稻穀,就是一場與天賭運的「曬」局。 雞母嶺所在的貢寮鄉(後改貢寮區)地形呈南北向、長條形,一邊面海,一邊靠山,有時東山飄雨西山晴;有時天很黑,雨卻下不來;有時一片烏雲在頭頂,瞬間傾盆大雨。這兒的天氣完全無法預知與掌控,尤其當年氣象預報誤差蠻大的,要跟天賭,三分靠經驗,七分憑運氣。 7月盛夏,農人忙著將收穫的稻從田裡挑回自家前後庭院的「稻埕」曬穀。將稻穀在稻埕上推平,不時用耙子翻穀或耙成一壟一壟,也要花費心力,因此每天都要開賭,賭今天雨會下不下?收穀或不收?
遇見雞母嶺數位地圖

16四角區

四角區,勞動與休憩的所在 我家有一區水田,形狀是工整的長方形,全家人跟著阿公叫它「四角區」,田的一側種滿作為土地界線的「八芝蘭竹」(又稱為冇咸仔、空涵竹),另一邊是田埂路,通往淡蘭北路雞母嶺古道段的山路,另外兩邊連接其他水梯田。 這區水田大約有兩、三擔的產量面積,算是大的水梯田。我們家在插秧或割稻時,都習慣在四角區的竹林下,吃吃點心、休息乘涼。
遇見雞母嶺數位地圖

17芭樂頭

芭樂頭,懷念的小確幸 小時候,這區的水田邊矗立著一棵芭樂樹,因此把這區叫做「芭樂頭」。 水梯田荒廢多年後,重新整理田地,卻不見芭樂的蹤影,想必土地被芒草及雜林侵佔,芭樂也自然淘汰了。 很懷念這棵芭樂,它曾經像老朋友一樣,夏天割稻時,偶爾會遇到成熟果實,是辛苦收割時突來的小確幸。 現在,我種回一棵芭樂,芭樂頭回來囉。
遇見雞母嶺數位地圖

18撿田螺

撿田螺,婦孺專屬的日落大採集 記得國小時的夏天傍晚,經常跟著阿嬤或阿母,再加上鄰居的姑姑、伯母、阿嬸、小孩們,一大群人結伴到村裡吳姓、何姓、賴姓等人家的水田撿田螺。為什麼我們自家的水田沒有田螺?現在回想也不明白。 田螺總在傍晚時分才會出現,多到滿田都是,大家都深怕被別人先撿走,一粒接著一粒,手腳快速俐落。
遇見雞母嶺數位地圖

19池塘抓魚

池塘抓魚,混水才抓得到 在雞母嶺,我們把埤塘叫做「埤仔」。從GOOGLE MAP可以概覽台灣水梯田的分佈與環境,其中,新北市貢寮區的土地公嶺、雞母嶺、巫裡岸及文秀坑等地的水梯田非常密集,並且擁有全台灣最多的「山區水埤」,大約有六十幾處。埤仔的功能是在冬天多雨季節儲存水,以便夏天乾早無雨時灌溉水梯田,以保持水梯田終年有水。 埤仔也是小孩子夏天消暑玩樂的地方,我們大都利用牽牛去埤仔泡水時,順便偷偷地玩上大半天。埤仔深度至少超過兩個人的身高,太危險,去玩也不能讓父母知道。雞母嶺的男孩幾乎都會游泳,就是一夥人在埤仔亂游學會的。
遇見雞母嶺數位地圖

20兼做礦工

兼做礦工,一人多角拚生活 阿爸常感嘆,要在雞母嶺賺一塊錢,真難。又說,種幾塊死田,要怎麼過生活。在那年代,雞母嶺人普遍貧窮,也不能只靠務農維生。不是農忙的時候,不少村民到附近的金瓜石做礦工。印象中,我國中放學,騎腳踏車回到家已過黃昏,鄰居做礦的叔公也隨後下工回來,礦工可說是見不到太陽的人。 有幾年,阿母也跟鄰居嬸嬸一起到草山下的煤礦,從事推礦車、倒煤渣的雜工。
遇見雞母嶺數位地圖

21舀水灌溉

舀水灌溉,涓滴都珍貴 雞母嶺是在山的半山腰形成的村落,從澳底由下往上爬,一路到金瓜石、九份地區。山谷間有幾條不算大的溪河,至於我們家族田地內僅有一條小溪澗。有時候夏天嚴重缺水,會放棄灌溉離溪澗較遠的田,讓它變成乾田。 難得有幾塊田地有湧泉流出,雖然水量都不大,夏天多少還是會湧水。有時幾天沒下雨,阿公便帶我去湧泉舀水,將下階水田湧出來的水用水桶舀到上階,期盼涓滴細流能灌溉到較遠處的水田,避免乾涸,然而,只要連續數週無雨,湧泉即斷。
遇見雞母嶺數位地圖

22放牛吃草

放牛吃草,孩子們的玩樂時光 雞母嶺每戶都有養一至兩頭牛,都是耕田用的水牛,有時會有出生的小牛。 牛隻吃草,山坡田野最適合放牧,春耕農忙時,會割田埂上的草再捆成一束束,給牛吃。寒冷冬天及農曆過年時節,會到山上割芒草給牽回住家旁牛舍的牛吃。牛的食量不小,每天吃草,得持續尋找新的草地。 夏天放暑假,小孩會牽著牛到大埤旁的山坡地放牛,幾個小孩子把牛繩綁在釘入土裡的竹子,一夥人在草地上打起棒球。用綠竹做球棒,把報紙揉成一團,外面再用稻草捆綁成球,雙手就是手套,這樣就以可玩一個下午。
遇見雞母嶺數位地圖

23看海步道

看海步道,就只是想看海 水梯田廢耕後,二十多年過去,沒有人有興趣走去原本耕種的田地。不種稻了去做什麼?田荒了,路沒了,過往的水田演替出雜林,想要看海,也看不到了。 大約是2017年吧,我們兄弟倆決定在山林田野間闢出一條路,可以一路走到高點去看海。然而,看不見前方地貌與風景,如何闢路?為此我特地到林務局(現改制為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買到1979年的黑白空照圖,照片中的水梯田歷歷在目,宛如等高線綿延曲折的線條,是東北角獨特的人文地景。
遇見雞母嶺數位地圖

24山海全景

打開山海全景,頂級美景盡收眼底 雞母嶺水梯田尚未荒廢前,幾乎隨便站在任何位置都可以看到海,沿著海岸線一一辨識,金沙灣、美艷山、火炎山、福隆、卯澳、澳底、三貂角、睡美人(登山客稱為雪山尾稜)…...山海全景美不勝收。 幾年前,我們家兄弟與三叔一起上山尋找可以看海的制高點,鋸掉擋住視線的樹,東海立即呈現眼前(東海範圍從鼻頭角以南到富貴角以東)。站在山頭,三叔無奈地說:「以前從這裡看下去,整片都是梯田,好漂亮。」也曾聽阿公說,雞母嶺水梯田最盛時有兩百多甲,不論是插秧前、整田後倒映天光的水鏡,或是秧苗成長後,呈現草坪般翠綠的水田,還是夏天收割前,滿山滿谷的金黃稻浪,一年四季宛如變換的大地畫布。
遇見雞母嶺數位地圖

25雞母嶺古道

雞母嶺古道,生活中的路徑 雙溪往來澳底的公路叫做雙澳公路,即102甲。在102甲線7公里處的「嶺下」(閩南語類似發音),有一條通往「頂湖」(閩南語類似發音)的山路,會先經過雞母嶺,再繼續前往金瓜石、九份。據說1940至1970年代的礦業全盛時期,貢寮、澳底的村民會從這條路走去金瓜石、九份做工挖礦。
遇見雞母嶺數位地圖

26歷史交會點

歷史交會點,有路就有故事 這個三岔路口,曾經是交通要衝。其中一條路,是由「頂湖」(閩南語類似發音)縱貫雞母嶺下到打鐵寮的要道,2018年新北市政府把它命名為楊廷理山徑,屬於淡蘭古道北路;另一條是直下蕭家聚落的山路;第三條是橫向通往蕭家的田埂路,也是從土地公嶺走來的必經之路。 當初為山路標註地標時,我把這個三岔路取名為「歷史交會點」,它同時交疊了過往歷史的痕跡,以及現在使用中的生活路徑,還是充滿希望、創造未來的道路。過去水梯田時代,從這個路口可以遠眺東海景緻,好美好美。
遇見雞母嶺數位地圖

27水梯藝術

水梯藝術,傳遞友誼與愛 說起對貢寮的印象,一般人往往想到海洋音樂祭、福隆沙雕、澳底吃海鮮、舊草嶺隧道騎腳踏車、桃源谷、草嶺古道、福隆便當。但是你知道嗎?除了狹長的海岸線,貢寮的土地大多是山,山裡的居民世世代代在水梯田種稻。 為了讓更多人知道貢寮的水梯田,我在2021年舉辦第一屆以水梯田文化為主題的藝術節,名為「水T藝術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