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景 listing-icon01 dark-mint

13割稻

遇見雞母嶺數位地圖

割稻,全體動員的戰鬥
母嶺的小孩即使長大成人,談起「割稻」二字,仍然會起雞皮疙瘩,那是在酷熱夏天裡,連續三個星期至一個月的割稻戰鬥營,又熱又累。從小做農事做到怕,一心想著高中在外求學後,可以逃離這一切,仍然逃不過暑假的割稻。

在我參與割稻的1970至1980年代,農村人口大量外流,壯丁有限,家家戶戶以「換工」的方式,輪流幫每戶割稻,標準班底是:五人鐮刀割稻、兩人腳踩「機器桶」(人力腳踏式迴轉脫殼機)、一人出桶、兩人挑擔,也就是至少要十個人才可以運作。

記憶中我家從來沒有加入換工團隊,因為阿公說,如果我們家也加入換工,全部輪完不知要到何時?不如自己的稻自己割。

沒有加入「換工」團隊的我家,是怎麼割稻呢?我們家可沒有那麼多壯丁,班底是阿公、阿爸、未成年的我及三個弟妹,有時加上兩個叔叔假日回來幫忙,阿嬤與阿母則負責篩穀曬穀,還要煮五餐。

大人們會先一起拿鐮刀割稻,累積有幾擔的份量後,再全員動起來,用腳踩機器桶脫穀(後期加馬達帶動齒輪,取代人力踩踏)。脫穀後,由阿公以米籮挑擔回家日曬,其餘的人繼續鐮刀割稻。

[來趣體驗生活]

  • 體驗項目:手工割稻、腳踩機器桶脫穀、篩穀、陽光日曬稻穀。
  • 體驗日期:7月初至7月中旬。
  • 種稻認養計畫:詳細情形請瀏覽「遇見雞母嶺」官網
撰稿者
蕭學苑
領讀人
張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