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建物 listing-icon02 orange

09社子李和興古宅

基隆河畔數位走讀
位在社子島低窪易淹的匯流環境,李和興古宅以二層式三合院回應「來了又退」的洪水日常。宅院為傳統三合院格局,但將正身抬高約一尺並興築兩層樓:平時一樓起居、二樓作儲物;洪水來襲時,族人可迅速上移至二樓避災,甚至把雞、鴨、豬等家畜一併安置在樓上,讓家屋本體成為可即刻啟動的「防災裝置」。 除垂直撤離的空間預備外,古宅還內建臨時加高的機制。屋內大梁預先放置圓木作為備料,遇到淹水時便能鋪板成臨時通道與平台,把重要家當與行走動線抬到梁上或屋頂,確保短時間內仍可通行、儲放與生活。這種「可上升、可臨時擴充」的細部安排,搭配院落地坪與門檻的高度控制,形成從地基到屋內的多層保護。 作為社子島典型的垂直式避災案例,李和興古宅把洪水視為會周期性回訪的鄰居:以抬高正身+二樓避難+梁上鋪板的三重保險,將水位經驗內化為建築語法。它不僅是傳統三合院在感潮帶的在地變形,更是淡水—基隆河畔居民「讓水有路、人往高處」的生活智術縮影。
撰稿者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