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景 listing-icon01 dark-mint

10《尖山》(尖山公學校,今鶯歌國小)

李梅樹之路
《尖山》為李梅樹創作於1926年的小件水彩作品,作品尺寸為24×31公分,描繪畫家所見鶯歌蛇窯景象。畫中前景為草叢樹木,樹木後面有兩道些微向右上傾斜的圓管狀建物。於畫面左側有一高一低的建物與扁長的煙囪,煙囪沒有冒煙,依此特色推測應為蛇窯,或許是因當日並未燒窯。 整幅畫作中物體幾乎沒有輪廓線,而是以蘸上色彩的筆畫,或染或點,直接勾勒出眼前所見之景緻。早年鶯歌的尖山與鄰近的兔仔坑、大湳等地出產黏土,周遭煤礦與林木資源也十分豐富,容易取得製陶原料與燃料,加上擁有鐵道與大漢溪航運等條件,遂使鶯歌的陶瓷產業發展蓬勃。 李梅樹1922年自臺北師範學校畢業後,曾陸續任教於瑞芳公學校、三峽公學校與鶯歌庄尖山公學校,此幅《尖山》便是李梅樹於尖山公學校任教時期所作。此時正逢石川欽一郎第二次來臺(1924-1932),李梅樹自1924年起便參與石川欽一郎所組織的「暑期美術講習會」,同期學員有倪蔣懷、藍蔭鼎、陳植棋、李石樵、李澤藩、陳英聲等人。 石川欽一郎是臺灣近代西洋畫教育的重要人物,積極在臺推廣水彩畫,並指導七星畫會、臺灣水彩畫會與暑期講習會等,對當時的臺灣畫壇有著重大影響力。李梅樹在此階段有數幅水彩風景作品,除本幅《尖山》外,還有《三峽街頭》(1924)、《三峽南橋》(1926)等,或許與石川欽一郎的影響有關。 參考資料: 黃舒屏主編,《畫筆下的真實:李梅樹120歲藝術紀念展》,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22。 〈硘仔鎮——鶯歌陶瓷歷史〉,《開放博物館》,https://openmuseum.tw/muse/exhibition/2ef9b3d6c88b6ccff5bc017db7bdf83e#basic-sctya995yv,檢索日期:2024年1月19日。
撰稿者
鍾聿晴、王郁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