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莊數位走讀
27百歲老兵程瑞祥口述訪談
「1950年端午節前一天,乘坐砲艇離開青島,當時媽媽、哥哥和妹妹在家門口送我,自己的內心十分難過,只能告訴自己,「就往前走吧,別再回頭」!
「想起當年逃難的歲月,真是不堪回首,我們先把眷屬送到水靈山安頓,這個距離青島市60海哩的小島,就成了我們心中的「燈塔」,最後大家在此搭上「利華輪」,這艘貨輪不大,全船擠上了1800多人,只要你離開位置,去上個廁所,就有人自動補位,太太跟我只能勉強擠到駕駛艙上方,顧不得風吹日晒雨淋,只要能夠坐下、闔個眼,就心滿意足了!」
「談到中興莊的安置,我十分感謝高芳先將軍,從青島撤退時,他想到我們是有家眷的人,還帶著布匹到台灣來。當年整個屋舍就是用泥土和竹子搭蓋,再用茅草蓋成屋頂,直到八七水災受創,屋頂再改成大瓦。所幸,水災當天,我人在家裡,半夜時被豪雨驚醒,發現家裡的浴室泡在水中,所幸全家人平安無恙。」
兩岸開放探親時,我曾回家鄉探視一次,出發前,寫了滿滿一本筆記,該去哪裡探望故人,回去後聽到哥哥說,「每天都有人上門盤問我的去向,恁意找碴」,聽著聽著…這本口袋裡的筆記,竟然就被遺忘了,原封不動的帶回台灣,那一趟旅程,我就在老家待著,哪裡也不想去!」
中興莊數位走讀
34許廷瑞憶父母堅韌
「家父許方興退伍後雖無專長與經費開創事業,但刻苦的他每天風雨無阻騎著腳踏車至台鳳公司擔任警衛工作,而我受此薰染下,高中求學時期,下課晚餐後至公路局對面瑞益遊覽車公司車上睡覺,防止宵小偷竊車上電視與音響,早上起來後再去上學,每月工資600元;寒暑假期間白天到建築工地搬磚頭推獨輪車、貨車捆工等貼補家用,想想現在的兒孫,幸福啊!」
「在1960、70年代,家父擔任過一段時間自治會會長(村長),在他任內對村子較大建樹有二,一是爭取每戶設置化糞池抽水馬桶,撤除了公廁,二是中興莊現在的眷舍當初改建時,原本平房眷舍多數住戶已不敷使用,因此家父親赴軍團眷管組數次協商,利用此次改建工程,有需求的眷戶自費增建二樓,經數次協商開會後決議由國防部負責一樓地基改二樓地基、一樓牆柱與瓦屋頂工程費款,增建二樓者自付二樓樓板及二樓牆柱工程款。村子也在幾次增改建工程後,陸陸續續提升了居住品質及生活水準。」
中興莊數位走讀
28眷一代家屬郝翠雲口述訪談
高齡98歲的程致遠太太郝翠雲,記憶可是非常清晰,她說,「離開青島的那一天,自己21歲才剛訂婚,是個不諳世事的傻姑娘,坐在家中,跟父親和哥姐共餐1小時,一直掉淚,而父親一臉嚴肅,最後塞了30個「大頭」(袁大頭)給我。
「跟著眷屬們去到水靈山島,跟著軍人一起吃飯,我整個人失魂落魄,不吃不喝,同伴們要我不要亂跑,最後大家搭著小船,我曾親眼看到有太太帶著一大包衣物逃難,不小心掉到水裡,還好被救上船了,整艘船底擠滿了人,連上廁所都不可能,晚上也睡不了覺。就這樣迷迷糊糊到了基隆,靠不了岸,又原船轉往了海南島榆林港。」
「海南島的日子最難熬,住在玉米田裡,晚上睡覺時,蛇就在身旁爬來爬去,從家鄉帶來的30個「大頭」,幾個月後,就一個也不剩了。幸好,最終有小船接駁與先生會合,換成大船開往高雄,再搭火車到溪湖,一行人暫時安頓在廟裡,之後,先到台中練武路,最後才住進中興莊。」
「當時先生軍餉每月才50元,約是一個「袁大頭」,直到生養5個子女,每個月調為200元,眷屬則按人口計算,每月40元,這般辛苦的日子也都活過來了!」
「兩岸開放探親,我們回青島見了哥哥和嫂嫂,聽他們提到那段吃盡苦頭的歲月,因身家成分不好,共產黨還不准孩子上學。」
中興莊數位走讀
22投身金門823砲戰
1958年金門爆發823砲戰,以「青島保安旅」為主力的第九師,駐守在小金門大膽、二膽島上,在敵人砲火日夜不停的轟襲下,苦撐44個晝夜,終能不負使命,贏得「大膽部隊」殊榮。
823砲戰駐守金門二膽的25團,就是八年抗戰嶗山游擊隊,也是1949年「青島全軍撤退」嶗山地區的最後掩護部隊─青島保安旅,1950年由海南島轉進台灣,改編為第九師,首任師長是抗日英雄高芳先將軍,1958年率領青保弟兄作戰的是第九師師長郝柏村。
第九師全體官兵英勇奮戰,忠烈殉職的軍官有7名,4名來自「山東青保旅」。殉職士官兵合計158名,青保旅佔有25名,「熱血保台灣」的第九師,榮獲陸軍第一面「文虎榮譽旗」,蔣公寫給郝柏村的親筆函,更贏得「大膽部隊」的讚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