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指標 listing-icon07

01士林三腳渡碼頭

基隆河畔數位走讀
士林三腳渡位於基隆河下游要衝,昔日承擔渡運與小型貨載轉運,被稱作「臺北最後一個碼頭」。臨水聚落的船戶、漁戶「逐水而居」,除了擺渡與捕撈,也發展出一套貼身的河上生計與天候知識。當地口耳相傳的諺語——「出虹跨干豆,風颱做尾後」,意指彩虹橫跨關渡,颱風將至,正是船夫憑長年觀察江面、雲勢與潮汐累積出的判斷準則,用來決定是否收網靠岸、暫停擺渡。 紅線蟲的黃金年代是三腳渡歷史上最特別的一章。1970–1980 年代,船夫在堀川(即日治「特一號排水溝」)匯入基隆河處,發現了耐汙性強的紅線蟲;起初作為養鴨飼料,隨後成為養鰻業的新寵。伴隨鰻價飆升,三腳渡一度躍升為全臺紅線蟲供應中心,在地人至今仍稱那段歲月為「黃金年代」。然而好景不長:河水污染持續加深,連紅線蟲也難以存活;加上鰻魚價格回落,這門捕撈生計終告落幕。三腳渡見證了淡水河流域養殖與環境變遷的此起彼落,成為極富歷史意義的河港記憶。 信仰與節俗面,三腳渡延續淡水河岸普遍的水仙尊王崇奉,並以端午龍船競渡作為信仰的身體化儀式:賽前在水面「做定」浮竹、終點立「浮旗」,鳴鑼相禮後順流競速,既祈安亦比勇。另一方面,與水共處也意味著對無常的敬畏——船夫素有水鬼信仰,每逢農曆七月在河上作業時,會依習俗向河面撒紙錢,告慰溺亡亡魂、祈求行舟平安。碼頭、紅線蟲、龍舟與諺語,共同拼出三腳渡的生活切片,亦讓人讀見臺北與河流最後一段貼身共生的日常。
撰稿者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