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雞母嶺數位地圖

25雞母嶺古道

雞母嶺古道,生活中的路徑 雙溪往來澳底的公路叫做雙澳公路,即102甲。在102甲線7公里處的「嶺下」(閩南語類似發音),有一條通往「頂湖」(閩南語類似發音)的山路,會先經過雞母嶺,再繼續前往金瓜石、九份。據說1940至1970年代的礦業全盛時期,貢寮、澳底的村民會從這條路走去金瓜石、九份做工挖礦。
遇見雞母嶺數位地圖

24山海全景

打開山海全景,頂級美景盡收眼底 雞母嶺水梯田尚未荒廢前,幾乎隨便站在任何位置都可以看到海,沿著海岸線一一辨識,金沙灣、美艷山、火炎山、福隆、卯澳、澳底、三貂角、睡美人(登山客稱為雪山尾稜)…...山海全景美不勝收。 幾年前,我們家兄弟與三叔一起上山尋找可以看海的制高點,鋸掉擋住視線的樹,東海立即呈現眼前(東海範圍從鼻頭角以南到富貴角以東)。站在山頭,三叔無奈地說:「以前從這裡看下去,整片都是梯田,好漂亮。」也曾聽阿公說,雞母嶺水梯田最盛時有兩百多甲,不論是插秧前、整田後倒映天光的水鏡,或是秧苗成長後,呈現草坪般翠綠的水田,還是夏天收割前,滿山滿谷的金黃稻浪,一年四季宛如變換的大地畫布。
遇見雞母嶺數位地圖

23看海步道

看海步道,就只是想看海 水梯田廢耕後,二十多年過去,沒有人有興趣走去原本耕種的田地。不種稻了去做什麼?田荒了,路沒了,過往的水田演替出雜林,想要看海,也看不到了。 大約是2017年吧,我們兄弟倆決定在山林田野間闢出一條路,可以一路走到高點去看海。然而,看不見前方地貌與風景,如何闢路?為此我特地到林務局(現改制為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買到1979年的黑白空照圖,照片中的水梯田歷歷在目,宛如等高線綿延曲折的線條,是東北角獨特的人文地景。
遇見雞母嶺數位地圖

22放牛吃草

放牛吃草,孩子們的玩樂時光 雞母嶺每戶都有養一至兩頭牛,都是耕田用的水牛,有時會有出生的小牛。 牛隻吃草,山坡田野最適合放牧,春耕農忙時,會割田埂上的草再捆成一束束,給牛吃。寒冷冬天及農曆過年時節,會到山上割芒草給牽回住家旁牛舍的牛吃。牛的食量不小,每天吃草,得持續尋找新的草地。 夏天放暑假,小孩會牽著牛到大埤旁的山坡地放牛,幾個小孩子把牛繩綁在釘入土裡的竹子,一夥人在草地上打起棒球。用綠竹做球棒,把報紙揉成一團,外面再用稻草捆綁成球,雙手就是手套,這樣就以可玩一個下午。
遇見雞母嶺數位地圖

21舀水灌溉

舀水灌溉,涓滴都珍貴 雞母嶺是在山的半山腰形成的村落,從澳底由下往上爬,一路到金瓜石、九份地區。山谷間有幾條不算大的溪河,至於我們家族田地內僅有一條小溪澗。有時候夏天嚴重缺水,會放棄灌溉離溪澗較遠的田,讓它變成乾田。 難得有幾塊田地有湧泉流出,雖然水量都不大,夏天多少還是會湧水。有時幾天沒下雨,阿公便帶我去湧泉舀水,將下階水田湧出來的水用水桶舀到上階,期盼涓滴細流能灌溉到較遠處的水田,避免乾涸,然而,只要連續數週無雨,湧泉即斷。
遇見雞母嶺數位地圖

20兼做礦工

兼做礦工,一人多角拚生活 阿爸常感嘆,要在雞母嶺賺一塊錢,真難。又說,種幾塊死田,要怎麼過生活。在那年代,雞母嶺人普遍貧窮,也不能只靠務農維生。不是農忙的時候,不少村民到附近的金瓜石做礦工。印象中,我國中放學,騎腳踏車回到家已過黃昏,鄰居做礦的叔公也隨後下工回來,礦工可說是見不到太陽的人。 有幾年,阿母也跟鄰居嬸嬸一起到草山下的煤礦,從事推礦車、倒煤渣的雜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