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景 listing-icon01 dark-mint

11插秧

遇見雞母嶺數位地圖

插秧,後退就是前進
百多年前的雞母嶺先民,克服了夏季乾旱、冬天低溫多雨的限制,開闢出兩百多甲的水梯田。雞母嶺跟整個淡蘭古道區域一樣,稻作一年僅一穫,春天插秧、夏天割稻,全靠手工插秧。

插秧之前,農人要先「溫穀種」,也就是育秧苗:農曆過年前,就要將稻穀水洗,然後放入透氣的袋子,再置於上下鋪有稻草的地上,用帆布覆蓋,大約五、六天後,稻穀就會發芽長根。接著,將發芽的稻穀撒在「秧廐」(育秧苗的泥土秧床),大約五十天後秧苗就長成。

春天的雞母嶺冷暖交替、陰晴反覆。晴朗高溫時,秧苗長得又快又好,雨天則長得慢。等到秧苗長得夠長,不論是否晴雨,都得即時下田插秧,否則秧苗在秧廐裡長過頭,反而不利未來的生長。

手工插秧的小農常說:「後退就是前進。」插秧時,以倒退方式才能把秧苗插得井然有序,連腳印都是筆直的。

小孩子不會插秧,像我小時候,都是幫忙挑秧苗的份,大人先用秧鏟鏟起秧苗,放入「秧披」(秧籃),我再挑到田埂上給插秧的人用。空檔時,自己在田邊角落練習插秧,既要在泥漿裡紮穩步伐,還要倒退走,更要把秧苗插整齊,實在不容易,只記得彎著腰插秧很累人,在3月的雨中插秧很冷。

我一直幫忙農事到26歲,直到水梯田廢耕,依然沒有學會插秧的真功夫。

撰稿者
蕭學苑
領讀人
張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