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建物 listing-icon02 orange

11許英媽廟

基隆河畔數位走讀
許英媽廟位於延平北路七段106巷底,是社子島溪洲底一帶的重要有應公廟。地方相傳早年深夜常聞女子哭聲,幽怨難安,居民遂就地集資興建小廟安撫;廟成後哭聲止息,香火自此綿延。廟名本作「苦音媽」,後嫌字面不雅,改以河洛語同音的「許英」代之,加上「媽」字表敬,由原本的孤魂信仰,轉為有名有姓的人格神崇祀,堂中亦奉置神像以資瞻禮。 就地理環境言,社子島富洲里(浮洲)屬低窪易淹之地,位處淡水河、基隆河之間,昔日多有水流屍漂上岸,因而形成「立廟弭禍、以敬止災」的在地慣習。延平北路六至九段沿線,陰廟分布尤密:治吟婆、百福宮、許英媽、陳靈公、萬善堂、聖靈公、福安宮等,皆為社子居民在水鄰環境中累積的共同守護。許英媽廟即源於此脈絡,既安境也安人。 耆老林啟明口述,約六十餘年前,溪洲底居民陳金鍊幼時屢病,問筮指為颱風水漂屍之陰魂作祟;眾人遂發願以「萬代香火」奉祀,病象旋即轉安。許英媽廟前後共修建四次,最初僅於現址旁立碑,插香尚須俯身;因屢有感應,「有求必應」之名日盛,香客亦隨之漸增。現存廟體為約二十年前由陳金鍊、林啟明等發起,募資五十萬元重建而成。廟貌雖不宏麗,卻承載社子島面對潮水與無常的集體記憶:以敬慎回應未知、以團力凝聚福祉,讓水畔聚落得以安居。
撰稿者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