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莊數位走讀

21青島大撤退

1949年4月中旬平津失守,當時青島市內匪諜充斥,計畫用40萬淪陷區難民拖垮青島,第十一綏靖區指揮官劉安祺向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建議,徵集7、80艘民船、商船待命,先撤退至台灣、掌握海南,儘量把兵力集中再重整旗鼓,蔣委員長終於下達「青島大撤退」密令。 1949年6月1日端午節清晨6時,國民黨軍隊運送各種機械和重要的民生物資上船,包括公賣局釀啤酒、中紡棉紗和裕隆汽車等機器,以及中央銀行青島分行的黃金。另外,撤離人員除了8萬多名軍隊,還有中紡、中央銀行、山東省政府、國代立委等各級民代,華北流亡青年都在撤退之列,學生估計約有一千多人。
中興莊數位走讀

19五國大元帥

1944年元月高芳先升任為青保總隊總隊長,正是青保立功的鼎盛時期,當年9月一個月內將日軍在嶗山的8 個碉堡據點悉數摧毀,在青島市的外國青年聞風投效,日本官兵也攜械投降,青保從游擊隊的200人的兵力,增至6千多名官兵,成員中還有日、韓、俄和猶太人加入,當時青島市政府同仁戲稱高芳先為「五國大元帥」。
中興莊數位走讀

16榮耀戰役

從嶗山游擊隊,一路成軍、整併、擴編、縮編到除役的歷程,從各種文物得知,青島保安部隊成員幾乎清一色是嶗山本地人,彼此非親即故,具有血濃於水的革命情感;為了讓非正規軍的部隊,具有紮實訓練基礎,抗戰勝利後,高芳先設有專責的「幹部訓練班」,終於讓青保從「加強營」的兵力,擴展為「步兵師」,雖在海南島戰役被迫失守,卻在金門戰役立下輝煌的戰功。
中興莊數位走讀

15青島國術館

1928年直屬國民政府輔導的「中央國術館」於南京成立,武術正式定名為「國術」,全國各省市群起響應,青島國術館也在1929年成立,1930年出版「青島特別市國術館月刊」,提出「用國術的刀劍斬斷不平等條約的束縛。用國術的槍棍,打帝國主義侵略。提倡國術,是求國際上自由平等的唯一途徑」的習武宣言。 1933年,時任青島市長兼國術館館長的沈鴻烈大力支持國術館建設,在全市開設200個國術練習所,每所有數十人至百餘人不等,經常保持受訓者有萬餘人,在當時40萬人口的青島市而言,習武者佔比極為可觀。國術如此興盛有其特殊背景,當年日本雖向中國政府交還青島主權,但仍保有特權,中國政府不能在青島派駐軍隊,僅靠警察維持秩序,當時大批日本浪人橫行霸道,國術館在教授武術的同時,也在培養民族意識,積聚反日力量。 青島國術館眾多成員參加抗日武裝,報國殺敵,因此一度被日方強行關閉,直到抗戰勝利後,1946年青島國術館恢復運作,青島市長李先良擔任館長,高芳先擔任副館長,又成立近100個國術練習所。
中興莊數位走讀

07軍眷醫院

1956年蔣夫人宋美齡體恤軍人眷屬設立「軍眷醫院」,首任院長為劉定邦醫師,當時國防部政戰部主任蔣經國親臨剪綵,並頒賜「嘉惠三軍」之匾額作為軍眷醫院落成紀念。爾後國防部「軍眷醫院」再改制為「彰化軍眷醫院」,期間適逢台灣發生歷年來最嚴重的「八七水災」,劉院長不顧自身安危,投入救助災民的行列,深獲上級及民眾的好評。 為了方便醫療物資的補給,「彰化軍眷醫院」再改隸「聯勤總部軍眷服務處」,每個星期有醫療車深入偏遠地區服務,重症者則帶回來住院,輕者給予打針吃藥,深獲各界支持,軍眷醫療單位在1990年代實施「全民健保」,陸續停辦。村內設立的軍眷醫院,中興莊第二代子女多出生於此醫院,1991年左右停辦。
中興莊數位走讀

06育樂幼稚園

中興莊的竹籬笆屋簡陋,不敵風雨摧殘,逐步改建為磚造屋,戶數也由110戶降為70戶,騰空的屋舍整平為空地,1956年在西側空地興建育樂幼稚園,提供眷村子弟的學前教育。1957年舉辦第一屆畢業典禮,它曾是中興莊孩提時代的快樂天堂。 村民戲稱的「三層肉」圍牆,是村裡孩童追逐嬉戲的戰場,眷村軍人在823砲戰後第2年,從第九師退役,因謀生不易就到幼稚園踩三輪車,找到軍職退役後的第一份工作,接送眷村孩子上下學,直到1988年停辦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