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莊數位走讀

05中興莊竹籬笆/竹編泥牆

早年興建眷村時,一方面認為很快就會反攻大陸了,一方面為了節省成本並減少施工時間,便以「竹編夾泥牆」隔間。 作法是用桂竹編成鏤空的骨架,再用黏度較高的泥巴和稻殼混合成的泥漿塗抹於兩面,最外一層塗上石灰防水。 隨著時代改變,磚牆成為建築主流,加上國防部的國軍老舊眷村改建,竹編泥牆這個眷村居民的共同記憶的竹籬笆,漸漸消失在我們的記憶裡。
基隆河畔數位走讀

06浮洲仔「十一份」

浮洲仔位在基隆河沿岸、三面臨水的沙洲地景。1900 年,一位土地調查事務官在芝蘭一堡第一派出所轄區調查時,發現此地存在一種難以以既有法規登錄的共有分份制度:面積二十八餘甲的墾地,由十二名並無血緣關係的墾戶共同經營,通稱「十一份」。其源可追溯至 1769 年(乾隆三十四年),連總、蔡烏二人代表眾墾戶,與毛少翁社業主昇舉簽訂給墾契約,範圍「東至港、西至闊口港、南至蔡園、北至八仙大港(基隆河)」;眾人合資、歷三十餘年才逐步墾成。 「十一份」不是單一田名,而是一套分配與輪替的運作方式:土地被劃成大小不等的十個區域,再把每區細分為十一份,以抽籤決定每份的耕作者(收益者),並每六年重抽。因抽籤期次不同,同一區的「份界」也會改變;如此一來,十二名墾戶可隨機取得分散於十區、條件不一的旱地,不得出賣或讓與所有權,僅得轉讓使用與收益權,且無論地力優劣都負有耕作義務,讓收益與災損趨近公平。 作為臨水沙洲,浮洲仔的拓墾伴隨共同體契約與工事。1772 年,十二人訂立直白嚴格的公約:面對南側蔡姓家族的侵佔威脅,眾人推舉代表赴官控告,以公費補償其耕作損失、盤纏與訴訟費;若有人無力出資須以土地抵押,延宕公事則「眾鳴共攻」。日常開發上,十二名耕作者合力築堤、開鑿內部水路;十個分區多以「塭」「圍」為名,顯示其工法近似圩田——外築提防圍地、引入洪水淤泥、阻鹽排水、改良土質。直至近二十年前,地方耆老仍記得「塭田」之稱;他們回憶,以前農人常在田邊排成一列,用鋤頭鏟土、堆成土圍擋水的情景。 總結來看,「浮洲仔十一份」把沙洲的不確定性轉化為制度化的公平機制:以抽籤輪替分散風險、以不可出賣的共有權維繫共同體、以公約與合力築堤治理水患。這套從契約到工法的整合,讓一塊「易淹亦易失」的漂移之地,得以長期持續地被使用與居住。
中興莊數位走讀

26太極新村

如今「中興莊」的眷戶全都搬離原址,部分住戶已於2008年底遷至彰化「太極新村」所改建的集合住宅大樓。因位於八卦山風景區東側,取「八卦」、「太極」相互對應之意,更名為太極新村。房舍都有前後院、排水溝、巷道,且各戶已有現代化浴廁和廚房,大大提高眷戶生活品質。 「已經住了60年了,我們捨不得啊…」,這是眷一代在搬離中興莊的共同心聲!在搬遷安置至太極新村十餘年,年輕人多已外出成家立業,改以單獨生活戶為最多,成為「銀髮村」。
中興莊數位走讀

53中興莊眷村文化園區

1950年高芳先師長與彰化縣政府協商取得用地,由師部出資及部隊工兵的協助下興建了110戶草房,取名為「中興新村」,1956年因台灣省政府於南投建立中興新村而改名為「中興莊」,1959年八七水災後改建為磚造平房,1971年再由政府補助每戶五千元改建為二樓的建築。 2009年中興莊眷戶被安置到太極新村,2010年彰化縣文化局將中興莊占地2公頃的土地和66幢眷村房舍,登錄為彰化縣歷史建築,2021年再擴大登錄為聚落建築群,加以整修活化。 文化局提出「再現彰化眷村味─中興莊再造歷史現場(110-111年」1計畫,國防部同意補助3400萬元經費,文化部補助600萬元經費,縣府自籌1千萬元,進行「中興莊聚落建築保存再發展暨修復再利用計畫案」,其中「中興莊青創據點示範計畫」進駐徵選結果揭曉,分別為門牌12、21、30、39。2022年底前讓年輕人引進文創產業資源,活化中興莊。 中興莊是八卦山的「希望之丘」,也是國防部選定為全國13處值得文資保存眷村,紅線處更正為彰化縣文化局規劃建置的中興莊故事一館、二館預計115年農曆春節前開放,中興莊眷村文化園區全區以ROT委託人文國際公司營運,將以「人、文、地(景)、產、食、育、樂、住、行」等核心元素,運用多元豐富的文史、戰爭、武術、藝術、影像記錄、庶民生活美食等元素,打造為觀光和文創兼具的「眷村文化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