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雞母嶺數位地圖

07第一張照片

第一張照片,原來我們都一樣 應該是國小一年級的事,不記得是哪一天,學校附近的一戶人家,買一台歌林(又好像是聲寶)的電視機,我們班好多同學聽聞後都跑去看,送貨的老闆便幫我們十幾個人拍一張合照,也不知道是什麼興頭,要幫我們拍照?反正一夥人就排排站著給拍。 照片中的毛頭小子,只有一人穿著「中國強」黑色帆布鞋,其他人包括我在內全部光著腳丫子。那個年代即使有鞋,也捨不得上學時候穿,1960年代,人人赤腳上學的年代,已經離我們好遠好遠。
遇見雞母嶺數位地圖

06豐珠中學

1974年我念小學六年級時,全校共有178名學生,每個年級有一班,當時學校編制是澳底國小豐珠分校,名義上隸屬澳底國小,實際上是獨立運作的分校,只有舉辦運動會、畢業典禮之類全校性活動,才會步行到約3公里外的澳底國小。因此,我跟校本部的同學完全沒有交集,也不認識,卻在邁入中年後才相認幾位「當時的同學」。 1975年我國小畢業,後來,豐珠分校升格為豐珠小學,復因時代變遷導致人口外移,又變回分校,聽說學校到最後只剩幾名學生,只好請他們轉到澳底國小就讀,從此結束豐珠國小。
遇見雞母嶺數位地圖

04土地公

土地公,守護土地無所不在 小時候逢年過節跟阿嬤、阿母去福安廟拜拜時,有時候會順便走3分鐘,去廟旁邊的山坡上拜土地公。 土地公旁是山谷,可以遠眺金沙灣,從這裡看日出很美很美。豐珠分校離這裡幾百公尺而已,讀小學時有幾次跟著同學爬到土地公所在的半山腰,一群人純粹只是來亂逛。 印象中這座土地公原本是石砌的,廟宇空間不大。幾十年前再去拜拜時,發現旁邊遺留幾塊廢棄的石板,整座重新改建,貼上彩色瓷磚,並且在小廟外圍加蓋新亭子,或許是給守護土地的土地公有個遮風避雨的家吧。現在,有經過時,也會常常去拜一下。
遇見雞母嶺數位地圖

03福安廟

福安廟沿革 福安廟供奉開臺聖王(鄭成功)、關聖帝君、福德正神,以開臺聖王為主神。 緣於民前十多年有牧童「林萬然」,以泥土塑造神像壹尊,尊為開臺聖王,安奉於本村通往金瓜石九份之交通要道旁一間小草棚裡,日夜焚香膜拜,虔誠感動聖王真神降駐,神威顯赫,有求必祐,屢現奇蹟,因而引起民眾關注,就地改建茅屋,繼續供人參拜,後經聖王指示於民前十二年於現址以石頭木材茅草建一較大之房屋繼續安奉,聖王神威遠播,信徒日增。
遇見雞母嶺數位地圖

05水梯田廢耕

水梯田廢耕,終結農村共同體 1962年次的我,從8歲割稻到26歲,7月放暑假,雞母嶺的小孩都要幫忙割稻,而我家要連割三個星期的稻,這場漫長而嚴酷的戰鬥,每年都要上演一次,割到你會懷疑人生。 現在回想起來倒也雲淡風清,一切已成往事。然而,我跟自己說,如果再來一次,絕對當下秒逃現場。但這就是人生,在緊密的農村共同體中,任誰都得全副投入。 1980年代末雞母嶺水梯田陸續廢耕,我們家的田也在1989年廢耕,全家人都很高興終於不用再割稻。只有阿公默默地說:「雞母嶺只有鬧飢荒,才會再作田。」就這樣結束世代耕作的水梯田。
遇見雞母嶺數位地圖

02雞母嶺由來

雞母嶺的過往生活史 道光時漳州簡姓所闢。地處偏僻,林茂草密,為野獸出入之處。閩南語中雉雞稱之為蛙雞,即雞母之意。(貢寮鄉誌86年10月版) 雞母嶺因地處偏遠且多為山林地,耕地甚少,先民採集食物不易,此處剛好出產雉雞及竹雞先民長捕食之,其中母雞更具生產力因可繁延後代,雞母嶺如此沿用以為段名。(瑞芳地政事務所官網) 雞母嶺是土地公嶺、巫裡岸及雞母嶺三個地名所組成的村落,對外名稱以「雞母嶺」稱之,本地人則會細分為居住在土地公嶺或巫裡岸。 土地公嶺:道光時漳州簡姓開闢。以土地公廟得名。(貢寮鄉誌86年10月版) 巫裡岸:嘉慶時漳州巫姓開闢。荒野末開,不便生存,不久即全家死亡。後吳姓至此,為紀念巫姓乃定名巫裡岸。(貢寮鄉誌86年10月版) 節錄自貢寮鄉誌等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