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林三腳渡位於基隆河與番仔溝的交會處(後港墘),在1964 年淡水河防洪治本計畫第一期工程開工之前,曾是繁華的渡口,也曾有豐富漁產,現今則以「臺北最後一座碼頭」著稱。河畔的土地公廟「天德宮」,有一段曲折而有趣的歷史。1980年代大家樂盛行之際,撈捕紅線蟲的漁民時常在基隆河撿到被賭徒們求財不靈而丟棄的漂流神明,並將其送到天德宮重新供奉,因此廟裡神像極多。與此同時,天德宮因被防洪計畫劃在堤外,成為行水區中的違章建築,不時接到遷廟或拆廟的警告。面對洪水及市府拆除大隊的壓力,居民想到一個變通的辦法:必要時就連廟帶神一起抬離現場,後來甚至將小廟裝上輪子,方便移動。
約在2005 年間,居民集資為天德宮設計一座升降機,四角四支鐵柱,底下裝一底盤,將重達18 噸的廟放在上面。只要颱風警報發布,廟方人員就焚一柱清香默禱,後將廟升高。此一垂直式避災裝置通過官方的防汛測試,被允許原地保存,成為全臺唯一會坐電梯的土地公廟。
數位走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