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莊數位走讀

37陳崇環排隊取水遭嗆

中興莊最年長的眷二代,87歲的陳崇環老師談到往事,記憶鮮活生動! 「民族新村原來是墳墓地!再加上挖的壕溝。靠近山邊種了一片樹薯,我養了十幾頭羊!有一天,雷雨交加,雨後發現少了兩頭羊,我滿山搜尋!結果發現兩頭羊,為躲避雷雨,爭地盤相鬥!兩敗俱傷,死在碉堡內。」 「在第三次改建房子是時,村中原有的三個池塘被填平,建設了軍眷醫院和幼稚園。向山邊挖了不少土,也就是那次雷雨,使得整個山坡向下滑動了將近1公尺,羊驚嚇過度,死了!」 「最早大約1951〜1955年還是草屋時間,村中兩大兩小池塘,我家是5號。從古龍山進來,經過上海汽水場進來,廁所在靠近中山路『現在北門的位置』,至於糞坑髒臭的情形,比我解嚴去泰山的廁所乾淨太多了!」 陳崇環進一步說:「自來水就在大門的南邊,3個水龍頭,各家去提水。我還記得有一次我在接水的時候,一位姓畢的媽媽插隊進來接水,我不讓她,被罵得臭頭,嚇個半死,自己病了好幾天!」
中興莊數位走讀

36孫箴華感念先輩庇佑

「四叔朱世祺是我爸孫建功結拜兄弟。不幸於40多年前的『昌平演習』空難(朱世祺當時擔任陸軍總部司令于豪章將軍的參謀主任)英年早逝。四嬸帶了3個稚齡女兒移民美國,辛苦把她們帶大,卻於20多年前,兩個女兒及她在一場車禍中罹難,留下唯一的女兒朱健蘭也和我們失聯。」 「十分湊巧的是,時任國安會秘書長的高華柱(高芳先將軍次子),也是『昌平演習』空難倖存者之一,他對空難遺族關懷備至,於2014年12月19日責請國防部發言人羅紹和在臉書專頁貼出「尋人啟事」,尋找「昌平演習」殉職的朱世祺上校女兒朱健蘭,貼文10日內獲得台灣美加等地近百萬人傳閱。在網友熱心協助下,12月28日晚間得到令人欣慰的消息,獲悉朱健蘭在美國某醫院擔任醫生。」 「朱健蘭也一心想來台祭拜父親,卻苦於完全不知她父親葬於何處。高華柱部長夫婦和她取得聯繫後,於2017年底安排她去陽明山公墓和忠烈祠祭拜父親。張海南處長電話告訴我說,朱健蘭此刻在台北,我立刻於2017年12月27日決定前去會她。當年在四叔葬禮上見到的她才3歲,現在已育有2女,夫婿韓國人,她本身業醫,四叔嬸地下有知,也該安慰了。」
中興莊數位走讀

35趙聖德緬懷父親奉獻救人

「父親趙書堂於1950年上尉退役,即在彰化行醫,自設中醫診所,病患絡繹不絕,電信局、郵局、民眾服務處、警察分局等聘他為特約醫師、聲望日隆、名聞遐邇,口耳相傳而來的病患甚多。然民國1959年8月7日的水災,又將辛苦所得付諸流水,父親一夜白頭,全家七口中尚有襁褓中的弟弟,生活遂又頓入困窘。憑著父親的醫術及真誠和行醫態度,不久才走過貧窮。」 趙家大姐趙月華談到:「八七水災當天,正是我參加大學聯考的第一天,父親擔心全家人的安危,安頓我們到隔壁家二樓避難,因來不及搶救,診所裡的中藥材全泡了水,連政府發放房屋半倒的救濟金,也被房東全部拿走。所幸,父親平日行醫口碑甚佳,遇到貧困的病患,甚至免費看病,最終在中藥商全力支持下重建診所。」 趙聖德說:「父親的患者最多來自中山國小旁的中興新村(中興莊),多年後皆成為好友,閒暇時父親的水煎包、水餃是村梩長輩最的家鄉味,也是他們最愛光顧診所的原因。這些老鄉每談起往事,不是慷慨激昂就是老淚縱橫。最難忘懷一事,每逢過年寫春聯時,父親永遠是同一內容:『又是一年在台灣,依然千里思故鄉』,幼年時的我,不解其意,如今憶及此,始能體會父親思鄉情懷。」
中興莊數位走讀

30高華國談父執輩英勇事蹟

「青島大撤退,有如英國二次世界大戰的『敦克爾克』大撤退」!高華國村長說:「在第十一綏靖區司令官劉安祺將軍指揮下,北方的人員物資全數撤離,擔任青島嶗東區最後掩護撤退的連長,就是我的父親高仰山,也正是高芳先將軍的親弟弟。」 「1949年端午節這一天,沒來得及吃粽子,青島居民就準備登上「渤海輪」撤退,父親說,當天祖母、媽、弟妹們十分焦急等他能夠及時上船,怎麼盼都不見人影,祖母更是著急,質問伯父(高芳先):「能幹的部下那麼多,什麼人不派,竟然是派親弟弟負責最後撤退?」伯父高芳先無奈回說:「我不派弟弟,那派誰去呢?」祖母無言只得頻唸佛號,祈求父親能平安上船。」 「幸好,佛祖慈悲庇佑,父親原本帶著一支百餘人的部隊,最後在「新四軍」、「八路軍」合計500、600名優勢武力的追擊下,交互掩護、逐次轉進,遲滯共軍的攻擊,延長人員物資上船的時間,最後這支軍隊只剩30多人,被迫從青山灣的海邊,連人帶槍滾到崖下,倉皇涉水爬上大木筏,順利接駁上了『渤海輪』。往後歲月中,我父親時常提起當晚的戰況真是慘烈,被追著打又要拖時間,能撿回這條命,真是祖先庇佑。「青島大撤退」誠然可以媲美二次世界大戰的「敦克爾克」大撤退,傳頌千古。」
中興莊數位走讀

29眷一代張遲維屏口述訪談

中興莊第一代眷戶張遲維屏(張建玉太太)談到1949年端午節從山東青島搭乘「渤海輪」逃難的辛酸…… 高齡95歲住在太極新村的張媽媽遲維屏紅著眼眶,娓娓說出,「一袋麵粉救活整艘船的人」,以及〈帶著13顆白水煮蛋逃難,母女蒼茫永別〉的大時代故事! 張媽媽說,1949年6月1日端午節當天,她連粽子都沒來得及吃,半夜間,就在媽媽猛力搖醒下,告訴她說,「前面大門的馬路上滿布『地雷』,好多人都被炸死了,就從後門離開吧!」年輕的她,揉著惺忪的雙眼,倉皇穿著外袍,手裡緊握著口袋裡,由媽媽塞給的13顆白水煮蛋,無奈地從青島家中的後門驚惶離家了… 「大海相隔,生死兩茫」,直到開放探親,張媽媽才重拾那塊逃難時,來不及尋獲的「拼圖」─原來自己的母親,竟然為了保護家人,堅不吐實,最後遭致折磨至死。 說起這段往事,張媽媽不禁黯然神傷;雖然順利逃出家門,在中興莊養育兒女,卻始終逃離不了自己的心牢。張媽媽說:「現在的自己,心靈就像空洞般,夜晚還會做著惡夢,夢到媽媽抓著自己的手,口裡一直說著「我恨你啊!我恨你啊! 」。 「夢醒時,冷汗直流,淚水也佈滿臉龐…」,如今高齡95歲的張媽媽,始終補綴不了這個年逾70年的傷口裂縫……
中興莊數位走讀

26太極新村

如今「中興莊」的眷戶全都搬離原址,部分住戶已於2008年底遷至彰化「太極新村」所改建的集合住宅大樓。因位於八卦山風景區東側,取「八卦」、「太極」相互對應之意,更名為太極新村。房舍都有前後院、排水溝、巷道,且各戶已有現代化浴廁和廚房,大大提高眷戶生活品質。 「已經住了60年了,我們捨不得啊…」,這是眷一代在搬離中興莊的共同心聲!在搬遷安置至太極新村十餘年,年輕人多已外出成家立業,改以單獨生活戶為最多,成為「銀髮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