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莊數位走讀

20投身抗日、保家衛國

1936年12月日本登陸青島市,市長沈鴻烈急電中央政府向委員長蔣介石報告,青島國術館副館長高芳先銜命將國術館館員,改編為「國術救國大隊」,並召集全市所有鐵工廠、兵工廠,限時製造大刀數千支,發給國術子弟兵每人一支,組成「大刀隊」立即派駐在日僑大門口,持刀站崗。 為保全數萬名日僑性命,以及九大紗廠的收入,日領事和軍官在青島駐軍8、9天後,終於撤軍而去,這場一觸即發的戰事,正是高芳先帶領大刀隊「不戰而屈人之兵」 的輝煌戰功。 1937年7月7日發生盧溝橋事變,日本全面侵華,「國術救國大隊」改為「爆破大隊』,高芳先奉派為副大隊長,執行爆破任務。最終順利炸毀日本在青島的九大紡織廠、橡膠廠和煉鋼廠,日本在華從事經濟侵略之鉅大投資,遭到大火延燒6日,盡成灰燼。 以嶗山為根據地組成的「青保」,主要是青島國術館的子弟兵,從1939-1945投身抗日,總計經歷80餘場大小戰役,日軍盤據登瀛、黃山、柳樹台、漢河、大嶗、鴻源及沿海沙子口等據點,全為青保各個擊破,這支抗日游擊隊有70%是青島市國術館子弟兵,他們參與保家衛國的基本佩配,僅是一把大刀和幾個手榴彈。
中興莊數位走讀

14露天電影院

位在現今中興莊廣場處的「露天電影院」,是中興莊全體眷戶雨露均霑的最佳娛樂享受,在台灣經濟尚未起飛,軍人待遇微薄,連民間也少有娛樂的時代,眷舍的管理單位會派專人前來眷村放映露天電影,這是晚餐後大夥兒期盼的大事,家中的孩子急忙搬出椅凳,前來村中廣場搶占最佳的觀賞位置,有時難免發生座位遭到挪移的爭執,即便放映的電影多半是黑白片,且是激勵愛國情操的電影,至今仍是中興莊村民最為深刻難忘的時代印記。
中興莊數位走讀

13眷屬補給證

為因應眷村的基本民生需求,政府從1950年5月起開始實施生活補助發放,每月定期派出三輪車或腳踏車挨家挨戶送配給,最後是改以家用卡車,中興莊配給的地點,大約是57號-71號間。 1953年發行「中華民國退伍軍人眷屬補給證」(簡稱眷補證),根據眷屬的人數和年齡補給,一人一份,印上「大口、中口、小口」等字樣,子女限制仍在就學者,踏入社會工作就失去配給的資格。 每張「眷補證」印有12張糧票,兌換白米、麵粉、玉米、鹽、食用油、煤炭等物資,每當軍用大卡車滿載物資前來眷村的日子,家家戶戶就會手拿票券、麵粉袋、米袋甚至鍋盆、瓶子趕來兌換。 煤票則隨著煤業沒落而改為「煤代金」,有些眷屬會拿來換取現金,有些也會轉賣糧票,作為孩子學費的來源。隨著眷村生活日趨穩定,眷補證在1976年正式廢除。
中興莊數位走讀

12中興莊故事二館

這是眷二代藝術家常連芳老師的老家─中興莊29號,以「家的一角」作為故事二館的策展主題, 運用光影呈現舊日的生活倒影,以電視老物件播放無聲的故事,相關策展內容可到現場參觀閱覽。
中興莊數位走讀

10高芳先將軍

高芳先於1914年5月25日出生,字天佐,山東即墨西園莊人,1922年8歲開始習武,1930年16歲考試進入青島國術館,跟隨武術名師王永彬、楊明齋等人,開始學習北派少林拳、孫臏拳、中國摔跤等。 1933年19歲的高芳先榮獲第17屆華北運動會拳術及摔跤冠軍,隨後到南京參加國術比賽,榮獲摔跤、射箭兩項冠軍,中央國術館館長張之江先生大加讚賞,高芳先之大名也傳播開來。 1935年21歲榮獲第6屆全國運動會中量級摔跤冠軍,先後在青島運動會上兩次獲三項冠軍。抗戰勝利後,曾和美國武林高手過招,贏得美國吉普車一輛,傳為全國佳話。 1967年蔣經國先生將韓國跆拳道引進台灣改稱為「莒拳」,1968年3月陸軍成立「國軍莒拳研究發展小組」,先總統 蔣公要求所有軍官都要學武術,高芳先曾受聘為國軍干城營區預訓司令部的國術教練,並編擬「軍中戰鬥體育莒拳國術教材」, 以國術為基礎戰技的「甲種莒拳」。 高芳先1953年退役後,在台中市推廣國術長達20年,各大專院校禮聘他為國術教官,高芳先每日清晨又在台中市公園義務教授國術,跟隨習拳者千餘人,為中國武術傳承做出偉大的貢獻。高芳先將軍已有第二代甚至是三、四代弟子,活躍於國際武壇。
中興莊數位走讀

09公共廁所

1950年中興莊設村初期,全村共有三處公共廁所,大致平均分散於村子前中後,眷戶稱它為茅房,衛生環境不佳,女眷害怕夜間上廁所,甚至許下心願,一定要有廁所的人家,才會嫁人,直到1975年左右,家戶才開始安裝抽水馬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