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雞母嶺數位地圖

15曬稻穀

曬稻穀,就賭今天不下雨 夏天是雷雨季節,曬稻穀,就是一場與天賭運的「曬」局。 雞母嶺所在的貢寮鄉(後改貢寮區)地形呈南北向、長條形,一邊面海,一邊靠山,有時東山飄雨西山晴;有時天很黑,雨卻下不來;有時一片烏雲在頭頂,瞬間傾盆大雨。這兒的天氣完全無法預知與掌控,尤其當年氣象預報誤差蠻大的,要跟天賭,三分靠經驗,七分憑運氣。 7月盛夏,農人忙著將收穫的稻從田裡挑回自家前後庭院的「稻埕」曬穀。將稻穀在稻埕上推平,不時用耙子翻穀或耙成一壟一壟,也要花費心力,因此每天都要開賭,賭今天雨會下不下?收穀或不收?
遇見雞母嶺數位地圖

14挑穀擔

挑穀擔,用蠻力也要撐到最後 照慣例,力氣大的一定是挑穀擔的人。不然,人家一次挑一擔,你要挑兩次。 我家田地大約有180擔的產量面積,這是怎樣的概念?一擔等於100斤(60公斤),強者如我阿公,一次挑一擔,從田裡挑回自家庭院曬穀場要10到15分鐘腳程,這樣來回得挑180趟才能結束。總之,很多很多的稻穀,很重很重的負擔。 原本是阿公一人挑擔,較遠的田地會加入阿爸幫忙挑擔。後來,阿公年紀大,就換成我跟阿爸挑。
遇見雞母嶺數位地圖

13割稻

割稻,全體動員的戰鬥 雞母嶺的小孩即使長大成人,談起「割稻」二字,仍然會起雞皮疙瘩,那是在酷熱夏天裡,連續三個星期至一個月的割稻戰鬥營,又熱又累。從小做農事做到怕,一心想著高中在外求學後,可以逃離這一切,仍然逃不過暑假的割稻。 在我參與割稻的1970至1980年代,農村人口大量外流,壯丁有限,家家戶戶以「換工」的方式,輪流幫每戶割稻,標準班底是:五人鐮刀割稻、兩人腳踩「機器桶」(人力腳踏式迴轉脫殼機)、一人出桶、兩人挑擔,也就是至少要十個人才可以運作。
遇見雞母嶺數位地圖

12糊稻埕

牛糞糊稻埕,天然又乾淨 牛只吃草,牛糞不臭,很乾淨。源源不絕的牛糞,還可回收利用「糊稻埕」。 夏天收割稻子前,需要先把泥土稻埕上的細縫用牛糞糊起來,這樣曬稻穀時,稻穀才不會掉入細縫內。因此割稻前,阿公會先收集備妥充足的牛糞,並且提前預告某天傍晚要糊稻埕。 到了當天,又是全家動員,先把一堆堆的牛糞分散在稻埕各角落,然後加水,用赤腳踩成糊狀,接著用竹掃把輕輕掃開,填滿整座稻埕,就是在泥土地上塗一層牛大便的意思。會噁心嗎?不會喔,牛糞很乾淨。 奇怪的是,碾好的白米入口時,沒人會想到牛糞。不知什麼時候,泥土稻埕打成混凝土面,從此,跟牛糞說再見。
遇見雞母嶺數位地圖

11插秧

插秧,後退就是前進 兩百多年前的雞母嶺先民,克服了夏季乾旱、冬天低溫多雨的限制,開闢出兩百多甲的水梯田。雞母嶺跟整個淡蘭古道區域一樣,稻作一年僅一穫,春天插秧、夏天割稻,全靠手工插秧。 插秧之前,農人要先「溫穀種」,也就是育秧苗:農曆過年前,就要將稻穀水洗,然後放入透氣的袋子,再置於上下鋪有稻草的地上,用帆布覆蓋,大約五、六天後,稻穀就會發芽長根。接著,將發芽的稻穀撒在「秧廐」(育秧苗的泥土秧床),大約五十天後秧苗就長成。
遇見雞母嶺數位地圖

10拜田頭

拜田頭,心誠則靈 印象中,雞母嶺有廟的土地公,只有福安廟旁那座,屬於我們家族的土地範圍內,沒有土地公。 每逢三月插秧或七月割稻時節,我家會在田頭拜土地公。沒有土地公神像,如何拜土地公?很簡單,把牲禮放在田頭,點香對著某個方向拜。 自從我家的水梯田荒廢後,就沒有再去拜田頭土地公。直到2013年起復耕小面積的水梯田,才又恢復拜田頭,地點改到有插秧的田頭,並且增加「土地公拐」(用一支竹子插在田頭,上方綁上金紙及線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