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暗坑」是新北市三峽區安坑里的舊地名。位於橫溪上游,因地處山區、雲霧繚繞,未開墾前叢林密布,行走其中如入坑道般陰暗,故得此名。道光廿年(1840)翁齋寬渡臺入墾此地,隨後招募佃農來此開墾,並在家族聚居的大厝坑周邊山區廣設17座隘寮,以保障其植藍和採樟熬腦事業。翁齋寬(俗稱翁寬)祖籍泉州府南安縣五都上英鄉(今泉州市南安市洪梅鎮),因坐擁廣大土地,收租金額多,遂為北臺灣巨富。
清道光年間,安坑地區開始墾拓,居民種植茶樹與樟樹,並提煉樟腦。光緒11年(1885),臺灣巡撫劉銘傳在三角湧設立「三角湧腦局」,推動樟腦產業,小暗坑因而成為重要的樟腦產地。當時的腦寮埔(今建安路上)有許多製樟腦的「腦寮」,日治時期改名為「安坑」。隨著產業變遷從製腦、製藍、米、茶、柑橘等產業發展,時至今日橫溪流域仍是三峽最主要的茶葉產區,以碧螺春、蜜香紅茶、橙茶等聞名全台。
翁齋寬捐輸朝事不遺餘力,清廷授予朝議大夫之官職,官拜四品,致富後在小暗坑地區興建了一座三進三出大宅院,俗稱「大厝間」,有三十六大房。他育有六子,其中最著名的是第六子翁景新,後來擔任抗日義勇軍的副統。乙未(1895)割臺時,景新率子姪戚族組成「翁家軍」,參與三角湧義民營,眾推為副統,尋兼營務總管。隨著三角湧庄陷落,義軍退守小暗坑,以翁家大厝為營,傾力供應糧餉,維持義軍戰力,並利用地勢與日軍周旋。翁景新常遣隊以游擊戰反攻三角湧、土城、龍潭,甚至一度攻入台北城。
次年(1896)樺山資紀派遣搜索隊強攻小暗坑,並三面包圍翁家大厝,在猛烈砲火下,大厝被毀,守軍幾乎全數犧牲。翁景新與次子翁國材從後門逃出,翻越後山,躲入後山山洞;日軍久攻不下,於洞口施以火攻煙燻,翁景新父子終因窒息壯烈犧牲。日軍割其首級懸於鳶山示眾,其昔日忠心部屬冒險取回,讓景新父子得以完葬,父子合葬於大厝廢墟前。大厝坑現在已是一片蓊鬱的茶園,昔日的繁華與煙硝都回歸於寧靜。
參考資料:
1.三峽鎮誌
2.劉還月-避秦山https://blog.udn.com/liu580220/5070766
3.王天從《三峽地區乙未抗日史料》
4.小暗坑翁家後代訪談
數位走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