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景 listing-icon01 dark-mint

17烏塗窟的烏金歲月與焦碳窯

2025乙未海山抗日志數位走讀
在浪漫的台三線三峽至大溪途中,有一處饒富歷史內涵,但鮮為外人知的「烏塗窟」。相對於現在的純樸靜美,很難令人想像出當年風華正茂之時,曾是人口密集有著酒家、餐館、露天電影等熱鬧之處,昔稱小九份。此地也是大溪鎮最早有電的夜不眠庄頭。 清同治7年(1868)艋舺人傑黃龍安,率親族隨眾約306個佃戶,入生番險地浴血屯墾,而有此後人所賴之基業。由於肇基之初生死殺伐之慘烈,黃龍安改稱烏塗窟為永福庄,並自艋舺分香於此建立龍山寺以福佑黎民。庄民除了伐樟煉腦以外,山陽種茶,山陰植大菁製藍靛。此三物乃清末最值錢的三樣貨品,由此雲煙往事則不難想像當年的興旺光景。 迨至日治初期化學產品取代了樟腦、藍靛。庄民的經濟頓失依靠,但1910年代的地質探測所,發現轄內的金瓜坑與阿屘坑地底下含藏豐富的黑金。一時間風生水起,隨著金瓜坑的臺陽海山礦業所的開採,掀起歷史上最耀眼的扉頁,也沈澱出一段悲歡歲月。 在日治年代的臺陽海山煤礦三班作業下,最高產能是7.7萬噸/年。堪稱桃園地區的最大礦區,比民國時期設備進步最大的「順和」6.18萬噸/年 還高。此礦除了挖礦工以外加上支架的改修工、洗煤、棄石、推車、運煤、機務。在1940年的統計高達1123人,加上周邊的生活所需的供應商家,苦力,以及原居於此的住戶。小小的烏塗窟聚攏了近3千人。在這些無名的鄉人當中,堅毅的苦命婦女所付出也不亞於男人,甚至有孕婦入坑搏命。1963年蔣夫人憂心礦災時夫妻俱亡,遺孤無托,遂有禁婦女挖煤政策。 隨著二戰末期美軍的對台轟炸與不景氣,致煤價下跌,常見封坑廢礦。幸好戰後社會急需能源,原臺陽員工以楊證為首,集資開採位於阿屘坑的舊水平坑,是為正福煤礦的前身。但礦脈下潛後無力開採,轉手讓予具雄資的杜柏英,也再次重現榮景。1970年瓦斯爆炸罹難七人,正福煤礦再次易主由許阿章接手,堅持到1990年封坑,吹起桃園地區礦業的熄燈號。十年後,插角利豐煤礦封坑,臺灣煤礦產業也正式走入歷史。 雖然永福庄礦業漸被人們淡忘,但環境恢復自然,成為鳥鳴山幽之美地,值得攜伴尋秘探訪,遙想百年來永福人勤奮的縮影..感慨「抽藤條、焗樟腦、挽茶相褒蓋輕可。種大菁、賺大錢、家內吃穿免煩惱。打土炭、掘黑金,致著砂肺一世人治袂好。」 本文關於正福與臺陽煤礦之歷史,由昔日礦工黃蕭添口述,筆者紀實整理,倘有訛誤,請不吝指正。 在台三線上虎豹營區對面,有一處堪稱全台保持最完整的焦炭窯。雖然看似頹敗但主體上尚是完整。筆者認為稍加整理應可重新煉焦。據窯主陳鄭新奶奶口述,在50年前在三鶯橋下沿岸,有上百家焦炭窯廠。他們「合成」原來也在那裡設個四窯的煉焦廠,約1974年因板新水廠設立開始動工,擔心污染,一紙令下熄火封窯,政府竟無償拆除所有窯廠。由於焦炭需求甚殷,陳老闆另擇遠離水廠的烏塗窟買地再起一大座2x4直徑8尺的八孔窯座。約至1985年因瓦斯普及焦炭需求減少,此座「合成煉煤廠」不得不告別舞台,獨留此窯見證歷史。 何其稀奇這座窯熄火後歷經35寒暑的風雨地震考驗,整體結構仍堪稱完整。源於當年興建時的能工巧匠,與業主的嚴謹守護。此窯主要結構是用最後一批開採的奇哩岸石與紅磷土疊砌而成,它能耐熱1600度。外側低溫處則固之以紅磚。每個窯是八尺直徑人可站立的疊石穹頂,如同一個倒扣的超大空碗。穹頂留一入料孔,拱形窯孔位於前後的正面做為焦炭之出口,以及火候控制之入氣口。前後兩排窯之間設有一條煙路串之,集中排至側邊的長方型煙囪。由於阻力大排氣不順暢,以致廢氣會各窯互竄,雜質殘留增加而品質變差。後來都直接由窯頂所留小縫排出。 正福煤礦所挖的就是新生代的木山層中第五 六層的本層煤(俗稱正煙哪),是屬台灣頂級,價值最高。由於年份較石底層久,所有雜質都揮發最乾淨。整個煤層堅硬且烏黑油亮,稱之為「油炭」,才可以煉成焦炭。然而,不遠處的大埔三峽煤礦乃採自於石底層,因含硫高且疏鬆無光澤,稱之「材炭」,只能直接燃燒用來發電與蒸汽火車使用。 究竟焦碳是如何煉製的呢?其實它與木炭的製作原理相似,木材在密閉的炭窯內先燃燒一部分樹皮外層,待溫度達到800度以上時就封住窯口只留小孔在缺氧避免燒光木材下,利用高溫悶燒將水份與油酯燃燒揮發乾淨並且使木質纖維炭化,用以去除木材燃燒產生的煙。焦炭也是在缺氧下燜燒利用千度的高溫將其它煤礦內的水份、硫磺、磷、焦油與多環芳香等先揮發燒盡,使之純碳化並減少嗆人的煙,也提高燃燒熱量。本來比水重的油亮煤礦,揮發掉雜質後留下許多孔洞,變成比水輕銀灰色的焦碳。筆者累牘連篇除了紀實被遺忘的焦炭窯歷史點滴外,更期讀者能警醒減碳的必要性,留給後代一片淨土珍惜地球。 本文關於合成煉煤廠的歷史與煉焦製程,乃由陳鄭新奶奶口述,筆者記之,若有筆誤不詳之處請指正。
撰稿者
李錦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