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景 listing-icon01 dark-mint

16貓頭鷹學校—永福國小

2025乙未海山抗日志數位走讀
黃安邦於1868年入墾永福庄,於族內首開私塾教育子弟,此地文風鼎盛,文獻史料的保存與收集亦為大溪區之首。今日教育機構永福國小,前身為日治昭和8年(1933)金瓜坑日本語言練習會,為基隆顏金蓮氏之煤礦公司所創辦,即今日民辦公營之形式。當時學生1-3年級在此上課,4-6年級在大溪街上上課。1935年改為語言講習所。昭和16年(1941)改為「金瓜坑特設語言講習所」,1942年改為「大溪宮前國民學校大東分教場」。昭和19年,校址由金瓜坑遷至605番地(今永福里16鄰彈藥庫)。戰後,民國35年奉准獨立設校名為「永福國民小學」,民國36年校舍毀於颱風後遷於現址。校地原為黃安邦三房黃龍蕙派下黃炳傳所有,原是出租給三和製糖株式會社,故遷校初期,以廠房為教室無償使用。民國55年(1966)鎮長以土地交換方式,為校方取得土地所有權。 校園建築呈L形,主要建築為二層校舍(昔永福樓),前有水池、植物觀察園區、金瓜坑講習所地基。後有教學農園、體適能區、貓頭鷹主題餐廳、球場、水池等。警衛室附近有一國父銅像為正福煤礦董事長許阿章於民國74年所敬獻,反映當時煤礦產業與學校社區的關係。植物逾200種,綠化面積達82%,處處可見台灣藍鵲、紫嘯鶇,領角鴞更在校園裡築巢,儼然成為烏塗窟的主人。學校課程以「行動貓頭鷹學習圖像」為主軸,結合生態、藝文、數理語文,品格與閱讀,將在地貓頭鷹生態特色深入校本課程。 校門口一排樹是由黃炳和老師(黃安邦第四代,黃龍安之嫡系玄孫),於創校時所主導栽種。黃老師一生貢獻教育,生性耿直,多才多藝,且公於書法,文才出眾,境內紀念沈屘先生的「鐘塔誌」及德賢祠之「德賢祠略傳」,皆出自黃老師之手,為永福里留下珍貴的文化資產。 近年來,因產業沒落人口外移及少子化衝擊,學生人數一度降到50人以下,目前國小部六班學生數40人,幼稚園1班15人,本地與外地各佔一半,學校備有校車方便學生上下學。 參考資料: .根據文獻永福風華>>p.87所述,今教學大樓應為昔日之【永福樓】,盼學子不忘先民篳路藍。
撰稿者
江麗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