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景 listing-icon01 dark-mint

19永福里永安社

2025乙未海山抗日志數位走讀
社頭的起源是日治時時期,有一群礦工,因為關公指引找到礦山,便組成社頭,在農曆六廿四日關公壽誕時,參與遶境表演。後來大溪街區各行各業成員會相邀組成「社頭」,參與遶境,因其成員背景各有特色,從日治時期有15社,時至今日已有32個社頭在活躍著。 永安社成立於大正14年(1925),為烏塗窟(今永福里)一帶居民周金枝、顏有福、蔡文發、黃水船及黃成來等人發起,招集村內茶農,於農忙之餘研習北管,屬「福祿派」。主要祀奉的神明為--關聖帝君(聖帝君祖)與戲曲的守護神--西秦王爺。早期社員都要學習北管、北管戲等各項傳統技藝,在大熱鬧時各自分工分組表演。永安社後繼成員組成有茶農、礦工、果農……隨著人口老化與產業外移,成員已不限於永福地區而往外拓展,目前社員莫約200人,年齡層分布廣泛青壯年人數比例高,社館位於永福龍山寺旁。 北管永安社有大溪數量第二多的將軍神將,以及全台灣最早的迷你童仔和近年來很受歡迎花鼓陣。每年六月二十四日前一週,分散各地的社員都會聚集在永安社團練,為大熱鬧做準備。成立已百年的社頭,在地方的文化傳承上,依然不遺餘力的努力著。 日治昭和元年(1926),大溪永福烏塗窟一帶的正福煤礦(屬臺陽系統)礦工,於閒暇時為學習子弟戲排遣時間而組起社團,同時也吸引鄰近的茶農及橘農一起來學習。同義社之名最早見於昭和10年(1935)的〈臺灣日日新報〉,內文以「烏塗窟團」稱之,當時烏塗窟一帶僅有永安社與同義社兩個社團,然永安社已出現在內文中,故「烏塗窟團」可推測為對當時同義社的稱呼。 1960年代,一位來自基隆得意堂西皮派的北管先生,到附近礦坑做保安管理員,就在同義社既有基礎上招人來學,重新組起社團。因成立初期屬福祿派,轉變為西皮派後,成為目前大溪地區唯一一支西皮派北管團。後因煤礦停採、虎豹坑營區大量徵收土地等因素,居民逐漸搬遷至台3線沿線及大溪街區等地,因此現今社員以大溪永福里及新北三峽區的居民為主。 1992年由朱明川先生接下社長後,大力經營重習北管,約到2001年後才開始繼續以「同義社」名義參與遶境儀式。目前團員人數高達5、60人,是大溪眾社頭裏規模最大的北管團體。 2020年代,為因應團員高齡化、人口外移等問題,除延聘「琴書堂」鍾林盛先生組訓新成員外,亦於暑假期間以夏令營的方式,帶領永福里及周邊地區的孩童一起參與北管體驗。 參考資料: 1.大溪學文化資源網https://daxiculture.tycg.gov.tw/ 2.耆老訪談:永安社社長 簡邦傑社長 2025/6/7採訪。 3.桃園大溪永福同義社西皮派北管|國家文化記憶庫 2.0 網址: https://share.google/cF8q9R3sdibJwDWAg 4.大溪普濟堂 網址:https://pujitang.tw/ads_2_detail.php?id=665 5.大溪學文化資源網 網址:https://daxiculture.tycg.gov.tw/search/detail/O20211221188
撰稿者
何丁川、王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