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落 listing-icon03 violet

20永福庄茶業發展

2025乙未海山抗日志數位走讀
台三線從三峽往大溪方向在永福里(烏塗窟)可見一招牌寫著「武嶺茶-黃岳輝」,再往前些許的公車站牌上寫著「茶場」而烏塗窟與茶相關可見的產業資訊僅存上述兩者。筆者透過文獻爬梳與訪問才知曉「烏塗窟」茶以前是全台知名。 大溪永福里東鄰新北市三峽區,南接復興區,西接大溪區其他里,地形多為海拔200公尺到600公尺左右的丘陵與山坡地,山間的小盆地與河谷為主要的聚落之處。因為地形的關係,永福里的氣候為亞熱帶季風氣候過渡溫帶山地氣候,不僅日夜溫差大,且常有晨露與低雲,是最適合茶樹生長的氣候環境。 清同治7年(1868),以黃龍安為首的黃安邦墾號,號召數百人,由三角湧(今三峽)入山,開拓永福庄烏塗窟,同治10年(1871),黃安邦墾號與佃戶約定「如栽茶成功,出息之時,每年年植萬欉茶,應納隘費壹員」,永福開山植茶由此奠基。當時正值台灣茶葉外銷興盛期,永福(烏塗窟)成為北台灣重要的茶葉產區,茶園面積超過千甲,帶動地方經濟發展。1895年乙未戰爭期間,永福地區發生大嵙崁戰役,日軍攻擊燒毀龍山寺及民宅,造成嚴重破壞,男丁人力損失慘重,使當地茶產業一度嚴重萎縮,但很快又重新站穩腳步。嗣後當地茶農積極配合日本政府推動的製茶技術改良與機械化生產,提高茶葉品質與產量。永福茶葉隨著台灣茶葉外銷的興盛,主要出口至日本及其他國際市場。 日治時期台灣茶葉出口量大增,尤其是紅茶外銷成為重點,而番庄烏龍茶與包種茶、扁茶仍保持一定的外銷量,永福茶葉因品質優良,也參與這波出口浪潮。民國75年(1986),為緬懷蔣中正總統,特以其故鄉之名,將大溪茶葉命名為「武嶺茶」。 到了民國83年,大溪地區茶葉栽培面積約有83公頃,主要分布在大溪河東地帶的丘陵山區,包括永福里、復興里、新峰里及石門水庫上游等茶區。然而,隨著石門水庫的建立及都市發展,茶園面積逐漸縮減,到了民國108年(2019),大溪區的茶園面積僅剩約2公頃,因人力短缺及茶樹老化等因素,產量逐年下降,茶產業逐漸沒落。 資料來源: 1. 謝維修《永福風華》,2010。 2. 大嵙崁文教基金會 https://www.takoham.org.tw/snippet_story/21 3. 永福茶產業耆老訪談 與談人:黃岳輝先生,2025/5/27採訪。
撰稿者
王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