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景 listing-icon04 yellow

21阿屘坑和金瓜坑

2025乙未海山抗日志數位走讀
桃園大溪,在現今台灣人心目中,最為普遍之印象,可能為兩位故蔣總統之陵寢暫厝地;或者是盛產豆干及木雕工藝的文化小鎮,更遠的說,它曾是大漢溪水運及樟腦等產業輸運的北台重鎮。然而一般人可能不知道:大溪過去也曾是北臺灣重要的煤礦產區。 二戰末期,日本政府為因應戰爭大量之煤炭需求,大力獎勵開採煤礦,昭和19年出版之「大溪誌」記載,全大溪有八個礦區;現今永福里所屬之烏塗窟即有三處,在日本政府投降之前,烏塗窟之台陽礦業公司所屬海山礦業之月產量達8000公噸,而礦區即為今永福里之阿屘坑及金瓜坑。 阿屘坑及金瓜坑煤礦產業,原屬於日治時期臺陽礦業公司海山礦業所,戰後由台陽前員工楊證先生為主體,集資接手經營開採,1965年轉讓杜柏英先生,不幸於1970年發生事故而停工。後由許阿章先生承接經營,繼續開採至1989年撤收廢坑,是大溪所有礦坑中最晚收坑之礦場。金瓜坑之地名,據傳因此地當年遍植南瓜(台語為金瓜),而阿屘坑則因當年聘請來自瑞芳之阿萬師傅指導開礦,因而名為阿屘(萬)坑。 據本地親身經歷礦坑生活的耆老游天送先生描述:金瓜坑及阿屘坑所在地區,產業興盛時期工人有2000人以上。當時大溪街上尚無電力電燈等設備,此地區即自設發電設施而燈火通明。另外因應人口聚集而生成周邊行業,開有一家戲院,工人下班後消遣娛樂的酒家林立,可說是夜夜笙歌、繁華一山城。現位於台三線旁之永福國小,前身即昭和8年(1933)設立於此地之「金瓜坑語言練習會」。 參考資料:1.永福風華 謝維修 2010.3編撰
撰稿者
王啟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