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河畔數位走讀

01士林三腳渡碼頭

士林三腳渡位於基隆河下游要衝,昔日承擔渡運與小型貨載轉運,被稱作「臺北最後一個碼頭」。臨水聚落的船戶、漁戶「逐水而居」,除了擺渡與捕撈,也發展出一套貼身的河上生計與天候知識。當地口耳相傳的諺語——「出虹跨干豆,風颱做尾後」,意指彩虹橫跨關渡,颱風將至,正是船夫憑長年觀察江面、雲勢與潮汐累積出的判斷準則,用來決定是否收網靠岸、暫停擺渡。 紅線蟲的黃金年代是三腳渡歷史上最特別的一章。1970–1980 年代,船夫在堀川(即日治「特一號排水溝」)匯入基隆河處,發現了耐汙性強的紅線蟲;起初作為養鴨飼料,隨後成為養鰻業的新寵。伴隨鰻價飆升,三腳渡一度躍升為全臺紅線蟲供應中心,在地人至今仍稱那段歲月為「黃金年代」。然而好景不長:河水污染持續加深,連紅線蟲也難以存活;加上鰻魚價格回落,這門捕撈生計終告落幕。三腳渡見證了淡水河流域養殖與環境變遷的此起彼落,成為極富歷史意義的河港記憶。 信仰與節俗面,三腳渡延續淡水河岸普遍的水仙尊王崇奉,並以端午龍船競渡作為信仰的身體化儀式:賽前在水面「做定」浮竹、終點立「浮旗」,鳴鑼相禮後順流競速,既祈安亦比勇。另一方面,與水共處也意味著對無常的敬畏——船夫素有水鬼信仰,每逢農曆七月在河上作業時,會依習俗向河面撒紙錢,告慰溺亡亡魂、祈求行舟平安。碼頭、紅線蟲、龍舟與諺語,共同拼出三腳渡的生活切片,亦讓人讀見臺北與河流最後一段貼身共生的日常。
中興莊數位走讀

06育樂幼稚園

中興莊的竹籬笆屋簡陋,不敵風雨摧殘,逐步改建為磚造屋,戶數也由110戶降為70戶,騰空的屋舍整平為空地,1956年在西側空地興建育樂幼稚園,提供眷村子弟的學前教育。1957年舉辦第一屆畢業典禮,它曾是中興莊孩提時代的快樂天堂。 村民戲稱的「三層肉」圍牆,是村裡孩童追逐嬉戲的戰場,眷村軍人在823砲戰後第2年,從第九師退役,因謀生不易就到幼稚園踩三輪車,找到軍職退役後的第一份工作,接送眷村孩子上下學,直到1988年停辦為止。
中興莊數位走讀

07軍眷醫院

1956年蔣夫人宋美齡體恤軍人眷屬設立「軍眷醫院」,首任院長為劉定邦醫師,當時國防部政戰部主任蔣經國親臨剪綵,並頒賜「嘉惠三軍」之匾額作為軍眷醫院落成紀念。爾後國防部「軍眷醫院」再改制為「彰化軍眷醫院」,期間適逢台灣發生歷年來最嚴重的「八七水災」,劉院長不顧自身安危,投入救助災民的行列,深獲上級及民眾的好評。 為了方便醫療物資的補給,「彰化軍眷醫院」再改隸「聯勤總部軍眷服務處」,每個星期有醫療車深入偏遠地區服務,重症者則帶回來住院,輕者給予打針吃藥,深獲各界支持,軍眷醫療單位在1990年代實施「全民健保」,陸續停辦。村內設立的軍眷醫院,中興莊第二代子女多出生於此醫院,1991年左右停辦。
中興莊數位走讀

09公共廁所

1950年中興莊設村初期,全村共有三處公共廁所,大致平均分散於村子前中後,眷戶稱它為茅房,衛生環境不佳,女眷害怕夜間上廁所,甚至許下心願,一定要有廁所的人家,才會嫁人,直到1975年左右,家戶才開始安裝抽水馬桶。
中興莊數位走讀

13眷屬補給證

為因應眷村的基本民生需求,政府從1950年5月起開始實施生活補助發放,每月定期派出三輪車或腳踏車挨家挨戶送配給,最後是改以家用卡車,中興莊配給的地點,大約是57號-71號間。 1953年發行「中華民國退伍軍人眷屬補給證」(簡稱眷補證),根據眷屬的人數和年齡補給,一人一份,印上「大口、中口、小口」等字樣,子女限制仍在就學者,踏入社會工作就失去配給的資格。 每張「眷補證」印有12張糧票,兌換白米、麵粉、玉米、鹽、食用油、煤炭等物資,每當軍用大卡車滿載物資前來眷村的日子,家家戶戶就會手拿票券、麵粉袋、米袋甚至鍋盆、瓶子趕來兌換。 煤票則隨著煤業沒落而改為「煤代金」,有些眷屬會拿來換取現金,有些也會轉賣糧票,作為孩子學費的來源。隨著眷村生活日趨穩定,眷補證在1976年正式廢除。
中興莊數位走讀

14露天電影院

位在現今中興莊廣場處的「露天電影院」,是中興莊全體眷戶雨露均霑的最佳娛樂享受,在台灣經濟尚未起飛,軍人待遇微薄,連民間也少有娛樂的時代,眷舍的管理單位會派專人前來眷村放映露天電影,這是晚餐後大夥兒期盼的大事,家中的孩子急忙搬出椅凳,前來村中廣場搶占最佳的觀賞位置,有時難免發生座位遭到挪移的爭執,即便放映的電影多半是黑白片,且是激勵愛國情操的電影,至今仍是中興莊村民最為深刻難忘的時代印記。
中興莊數位走讀

15青島國術館

1928年直屬國民政府輔導的「中央國術館」於南京成立,武術正式定名為「國術」,全國各省市群起響應,青島國術館也在1929年成立,1930年出版「青島特別市國術館月刊」,提出「用國術的刀劍斬斷不平等條約的束縛。用國術的槍棍,打帝國主義侵略。提倡國術,是求國際上自由平等的唯一途徑」的習武宣言。 1933年,時任青島市長兼國術館館長的沈鴻烈大力支持國術館建設,在全市開設200個國術練習所,每所有數十人至百餘人不等,經常保持受訓者有萬餘人,在當時40萬人口的青島市而言,習武者佔比極為可觀。國術如此興盛有其特殊背景,當年日本雖向中國政府交還青島主權,但仍保有特權,中國政府不能在青島派駐軍隊,僅靠警察維持秩序,當時大批日本浪人橫行霸道,國術館在教授武術的同時,也在培養民族意識,積聚反日力量。 青島國術館眾多成員參加抗日武裝,報國殺敵,因此一度被日方強行關閉,直到抗戰勝利後,1946年青島國術館恢復運作,青島市長李先良擔任館長,高芳先擔任副館長,又成立近100個國術練習所。
中興莊數位走讀

17大刀隊

1936年底日軍登基青島市,青島市長沈鴻烈向委員長蔣介石報告,同步命令高芳先率領青島國術館員,組成國術救國大隊,召集全市所有兵鐵工廠,限時製造大刀數千支,組成「大刀隊」 持刀在日僑家門站崗,逼迫日軍撤軍,締造抗日傳奇。
中興莊數位走讀

18嶗山之獅

高芳先以嶗山為基地,率領青島國術館子弟兵,每人僅憑一把大刀和幾個手榴彈的基本配備,從1939-1945年間英勇投身抗日,經歷80場大小戰役,以游擊戰牽制和擊潰日軍。抗戰剿匪除暴安良的戰功,高升為少將師長,1948年召編為青島保安旅,正式編為正規軍體系。 在第十一綏靖區負責情報工作的劉仲康以「海曲生」為筆名,1980年在雜誌以「嶗山之獅」讚譽高芳先將軍功在國家,志業可與嶗山同垂不朽。
中興莊數位走讀

19五國大元帥

1944年元月高芳先升任為青保總隊總隊長,正是青保立功的鼎盛時期,當年9月一個月內將日軍在嶗山的8 個碉堡據點悉數摧毀,在青島市的外國青年聞風投效,日本官兵也攜械投降,青保從游擊隊的200人的兵力,增至6千多名官兵,成員中還有日、韓、俄和猶太人加入,當時青島市政府同仁戲稱高芳先為「五國大元帥」。
中興莊數位走讀

20投身抗日、保家衛國

1936年12月日本登陸青島市,市長沈鴻烈急電中央政府向委員長蔣介石報告,青島國術館副館長高芳先銜命將國術館館員,改編為「國術救國大隊」,並召集全市所有鐵工廠、兵工廠,限時製造大刀數千支,發給國術子弟兵每人一支,組成「大刀隊」立即派駐在日僑大門口,持刀站崗。 為保全數萬名日僑性命,以及九大紗廠的收入,日領事和軍官在青島駐軍8、9天後,終於撤軍而去,這場一觸即發的戰事,正是高芳先帶領大刀隊「不戰而屈人之兵」 的輝煌戰功。 1937年7月7日發生盧溝橋事變,日本全面侵華,「國術救國大隊」改為「爆破大隊』,高芳先奉派為副大隊長,執行爆破任務。最終順利炸毀日本在青島的九大紡織廠、橡膠廠和煉鋼廠,日本在華從事經濟侵略之鉅大投資,遭到大火延燒6日,盡成灰燼。 以嶗山為根據地組成的「青保」,主要是青島國術館的子弟兵,從1939-1945投身抗日,總計經歷80餘場大小戰役,日軍盤據登瀛、黃山、柳樹台、漢河、大嶗、鴻源及沿海沙子口等據點,全為青保各個擊破,這支抗日游擊隊有70%是青島市國術館子弟兵,他們參與保家衛國的基本佩配,僅是一把大刀和幾個手榴彈。
中興莊數位走讀

21青島大撤退

1949年4月中旬平津失守,當時青島市內匪諜充斥,計畫用40萬淪陷區難民拖垮青島,第十一綏靖區指揮官劉安祺向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建議,徵集7、80艘民船、商船待命,先撤退至台灣、掌握海南,儘量把兵力集中再重整旗鼓,蔣委員長終於下達「青島大撤退」密令。 1949年6月1日端午節清晨6時,國民黨軍隊運送各種機械和重要的民生物資上船,包括公賣局釀啤酒、中紡棉紗和裕隆汽車等機器,以及中央銀行青島分行的黃金。另外,撤離人員除了8萬多名軍隊,還有中紡、中央銀行、山東省政府、國代立委等各級民代,華北流亡青年都在撤退之列,學生估計約有一千多人。
中興莊數位走讀

22投身金門823砲戰

1958年金門爆發823砲戰,以「青島保安旅」為主力的第九師,駐守在小金門大膽、二膽島上,在敵人砲火日夜不停的轟襲下,苦撐44個晝夜,終能不負使命,贏得「大膽部隊」殊榮。 823砲戰駐守金門二膽的25團,就是八年抗戰嶗山游擊隊,也是1949年「青島全軍撤退」嶗山地區的最後掩護部隊─青島保安旅,1950年由海南島轉進台灣,改編為第九師,首任師長是抗日英雄高芳先將軍,1958年率領青保弟兄作戰的是第九師師長郝柏村。 第九師全體官兵英勇奮戰,忠烈殉職的軍官有7名,4名來自「山東青保旅」。殉職士官兵合計158名,青保旅佔有25名,「熱血保台灣」的第九師,榮獲陸軍第一面「文虎榮譽旗」,蔣公寫給郝柏村的親筆函,更贏得「大膽部隊」的讚譽。
中興莊數位走讀

23榮譽文虎旗

為表彰參與八二三戰役戍守金門烈嶼、大膽及二膽島等最前線的陸軍第九師,歷經中共44天瘋狂砲擊,堅毅守住金門,參謀總長彭孟緝代表總統頒發中華民國建軍史上陸軍贏得的第一面榮譽文虎旗,國防部公布總統贈予「大膽部隊」美譽的親筆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