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功數位走讀

02福海宮

福海宮創建於清朝時期(約18世紀末),至今已有兩百多年歷史,是地方重要的信仰中心,見證王功漁村的發展與變遷。 建築風格-廟宇融合傳統閩南建築風格,屋簷雕龍畫鳳,色彩鮮明,廟埕寬廣,是當地重要的地標。特色之ㄧ是位於龍蝦穴龍蝦是海中強壯又靈動的生物,常象徵豐收、力量與海神的使者。在沿海信仰中,有些地方會將螯類、魚貝等視為媽祖保佑漁民豐收的象徵。綠瓦作為屋頂的顏色,也可以延伸為海中生物的顏色,代表大海的恩澤。可以說:綠瓦如海中龍蝦之形,與媽祖守護海域、庇佑漁獲的神力相呼應。其二是王功福海宮廟埕豎立了兩根高聳的旗杆,這些旗杆其實具有很深的文化與歷史意涵:象徵「宮廟」身份:旗杆豎立於牌樓與正殿之間,代表此廟屬於「官廟」等級,而非一般的民間小廟。旗竿的設置與清朝時期的彰化縣令 楊桂森 有直接關係。1812 年嘉慶十七年間,楊縣令出巡到王功,察覺福海宮建於風水名為「龍蝦穴」的吉地,但廟體破舊不配其地理風水,遂倡議改建、並命人將廟址後退、重建正殿,並特別在廟前豎起兩根旗竿,以彰顯此廟為「宮廟」而非一般的庄內廟。更具傳說色彩的是,這兩根旗竿在民間風水說法中象徵「龍蝦的兩根鬚」。旗竿若與廟頂紅瓦一起使用,紅色象徵「死龍蝦」,意圖「敗地理」—也就是破除惡劣風水,用以阻止海盜侵擾。而龍泉井則作為陰陽平衡之用,象徵與旗竿陰陽互補之意。 媽祖信仰文化-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的媽祖誕辰,以及迎媽祖遶境活動,吸引大量信徒和觀光客前來參與,氣氛熱鬧,場面壯觀。 地方特色結合-因位於王功漁港附近,福海宮與當地漁業文化密切結合,許多漁民出海前都會前來祈求平安、滿載而歸。
嘉慶君遊中臺灣數位走讀

02竹山保安宮李勇將軍廟

【英勇護主的李勇將軍】 竹山保安宮旁賣著據說是被嘉慶太子金口玉言而變小的「竹山地瓜」,從熙來攘往的人群可以看出保安宮是當地香火相當鼎盛的一間宮廟。保安宮又叫做「李勇將軍廟」,主祀神是傳說中陪伴嘉慶太子的李勇將軍,也是嘉慶君遊臺灣故事中最有代表意義的故事景點。 話說嘉慶太子從照鏡穴來到了一個叫做埔頂坪的地方。當時臺灣治安混亂,劫匪山賊四處擾亂地方的安寧。這群以蕭碧為首的匪徒,發現嘉慶太子等人的到來,覬覦他們身上的財物便毫不留情地發動攻擊。而護駕的李勇將軍奮不顧身地保護嘉慶太子,最終仍因單兵難敵眾匪,在戰鬥的過程中身中萬箭,氣絕身亡。相傳當李勇壯烈犧牲時卻仍然站立,他的忠誠事蹟為後人口耳相傳,為了紀念這位護駕有功的偉大將軍,後人還為其建立了李勇將軍廟。 李勇將軍廟旁豎立著李勇將軍的雕像,全副武裝的李勇神態顯現出他英勇護主的精神。而李勇將軍廟的後方則相傳是李勇的墳墓;據說從李勇將軍的墓上採回的草經煎煮過後還具有治百病的療效。是不是真的有那麼神奇我們不知道,但是李勇將軍廟旁阿婆賣的地瓜是真的很好吃呢! 在李勇殉職的地方附近有個叫做「跌死鹿坎」的斷崖,是當地原住民用來捕獵鹿群的陷阱,傳說蕭碧在此與李勇決鬥,因為不敵李勇的武力最後墜崖而死,所以後來跌死鹿坎就改名「蕭碧斷崖」了。不過,嘉慶太子的危難沒有因為蕭碧的死而結束,這就是另外一段嘉慶君遊臺灣的故事了。 【竹山保安宮李勇將軍廟的真實歷史】 事實上李勇是不是真有其人?至今還有許多的討論,而竹山地區之所會留下許多嘉慶太子的故事,大部分的學者認為是與來臺平定林爽文事件的福康安有關。乾隆51年(1787年)11月26日,臺灣發生林爽文事件,為了平定這場動盪,乾隆皇帝於乾隆52年底派時任陝甘總督的福康安親自率軍前往臺灣。 與林爽文最後一場「小半天之役」發生在今天南投的鹿谷一帶,而福康安的大軍就駐紮在東埔臘(今竹山延平)。當時清軍的儀杖旗幟遍佈,當地居民紛紛謠傳是「太子」到來,這段歷史後來就被誤傳為「嘉慶君」曾親臨竹山,成為竹山歷史中的一則傳奇。 這一傳說深深影響了竹山的宗教信仰。 李勇將軍廟原本只是一座規模較小的有應公廟,但隨著「李勇捨身救嘉慶君」的傳說流傳,這座廟宇逐漸成為竹山信仰的中心。李勇將軍從一位陰神轉變為當地的守護神,並被封為「隨駕王爺」,廟宇的規模因此被擴大,也增建了罕見於有應公廟的李勇雕像,以表達當地居民對他的崇敬之情。李勇將軍廟的〈坪頂埔隨駕王爺李勇廟的沿革〉碑文上提到「乾隆君時代、太子嘉慶南遊渡到台灣……其中有一位護衛大將軍名叫李勇他為要保護太子嘉慶……殺身成仁殉難」。由此碑文便可知道,李勇的故事是如何深入民心,甚至昇華為在地信仰,成了百姓生活當中的一部分。
王功數位走讀

03林希元祖廟

林希元(1481–1565),字茂貞、號次崖,泉州同安人,明朝理學家及官員,與陳琛、張岳並稱「泉州三狂」。他於正德十二年(1517)中進士,歷任南京大理寺評事、大理寺丞等職,提出多項新政,倡導廉政與改革,被尊為「理學名宦」。逝世後,在故鄉廈門曾建廟祭祀,近代其後裔渡海來台後,於彰化芳苑鄉王功村興建林希元祖廟,以繼承敬仰之情 。據說清代康熙年間(崇禎12年),林姓開墾者林晉璧與林晉玉兄弟自同安來台,攜帶祖地塑像於此安奉,逐漸形成每年農曆九月祭祀儀式——「林希元祖廟會」 在彰化芳苑,有間林祖廟,從名稱來看,是屬於芳苑林氏的祖祠,但林氏的祖先卻有著神力,所以此廟不只是祭拜祖先,也是祖神之廟。 走到這間林希元祖廟前,抬頭可望見匾額之上寫著「理學名宦」四個大字,這是鄉里對其在治學上的認同。 同安林氏因為有這麼一個敢言直諫,又治學有成的祖先,進而奉為祖神,也是很自然的事。土地廟的對聯不是很常見到這句話嗎:「聰明正直是為神」 不過希元祖在芳苑可不只是林氏共同的敬拜對象,還有神蹟顯現。 王功(亦屬芳苑)俗語說:「阮祖若有顯,屁股就會疼。」王功當地人若有病痛,可去求希元祖,若得三聖盃,希元祖起駕會指示削去祂金身去做藥,大概是因為怕礙觀瞻,所以求藥人都從臀部削一小塊,回家後放在茶水煮來喝,病即可痊癒。 也有人喝完「神茶」後,再吃一碗米粉湯,或是麵線湯,隔天就好了,所以王功又有俗語說:「頭殼暈米粉神;腹肚痛麵線命」 林希元從地方名人,逐漸演變成地方神明,這其實在臺灣不乏其例,但一般都是去世後不久便顯神蹟,像希元祖這樣一直在官方祀典中,幾百年後才逐漸進入鄉土神明之列的,倒也特別。
基隆河畔數位走讀

03洲美屈原宮

淡水河流域的河港聚落,長久奉祀「水仙尊王」,祈求航運與臨水生活的安穩;此一水神崇拜超越族群祖籍的分野,成為河濱居民共享的信仰型態。清代以來的艋舺與錫口(松山)皆立壇奉祀——艋舺水仙宮雖已不存、僅餘舊址碑,但松山慈祐宮後殿仍供奉水仙尊王,可見水運變遷之際,信仰延續以銘記河港盛景與求安之需。 在社子—洲尾(今北投洲美)一帶,泉、漳祖籍交錯,但對水仙尊王的共同奉祀,跨越了族群界線。人類學者岡田謙調查指出:洲尾屬漳州人優勢區,信仰中心為「洲美屈原宮」;而對岸社子浮洲仔的中心則為「浮洲景安宮」,同域的溪洲底與中洲埔多為泉州人。雖然清代族群間屢有紛爭,但因同居河濱、共祀水仙尊王,信仰成為跨祖籍的凝聚力量。 這份水神信仰也具體延伸為端午的龍舟競渡。岡田謙指出,競渡是水仙尊王祭祀的重要儀式,由臨水從事漁業或深受洪患的聚落共同維繫;洲尾地區關於競渡的史料尤豐,傳說早在1885年清法戰爭之前就已成形,地方俚語云:「西仔反進前就有扒,西仔來臺北叛的年又造新的」,並記載法軍攻臺失敗後,官員召集各地龍船於淡水競賽,最終洲尾勝出、被封「船王」。這些口述與記錄顯示,競渡不僅是節慶娛樂,更是凝聚河岸社群、回應水患環境的集體儀式。 洲尾競渡的操作細節亦有具體記述:比賽場地設於士林街洲尾沿岸基隆河,事前在水面「做定」(錘固浮竹)、於終點立「浮旗」(插紅旗之蕉幹),賽向順流而下、距離逾二百公尺;迎敵船時鳴鑼相禮、隨後「選定」比賽細節——儀式性的規範與互動,反映沿河社群透過比賽建立秩序與團結。 今日走進洲美屈原宮,仍可在正殿右壁見到「龍舟競渡」的浮雕,具象地把水信仰與端午民俗鎔鑄於廟宇美學之中;而更廣的流域視角也顯示,從艋舺、錫口到社子與洲尾,水仙尊王成為河港人群在災後縫合與認同形塑的核心象徵。端午競渡則將祈安、團結與臨水生活的技藝,化為共同身體的節律,延續至今。
嘉慶君遊中臺灣數位走讀

03清水岩的甘露泉

【滴水清心的清水岩】 從竹山到草屯的路上有一座清水岩寺,在這裡有一段嘉慶君提字與滴水清心的故事。 話說,嘉慶太子一行人在竹山折損了李勇這位大將軍,剩下的人一路逃跑,打算前往半線,也就是現在的彰化去避難。在山路中眾人又餓又渴,正在發愁之際,突然看到山壁竟然滴水不斷。大家用手捧水來喝,頓時覺得神清氣爽、甘甜潤喉。太子喝了這水後,精神一振,隨手提起樹枝就在岩壁上寫著「滴水清心」四個字。 眾人再往前行,來到了一間寺廟。嘉慶太子覺得方才山壁的泉水,應是寺廟中的觀音佛祖所賜,因此參拜之後謹記在心,為了答謝佛祖的救命之恩,回到朝廷就賞賜了清水岩寺一個「雙龍抱珠火行圖記」,上面書有「清水岩」三字,而「岩」字的「石」多了一個點,有人就說,這一點正是嘉慶太子感念「滴水出石」這件事所以才故意多加了這一點。而用樹枝寫在石頭上的「滴水清心」等字,就被後人刻成石碑永久保存下來了。 另外,清水岩旁的這條路又被稱為「挑鹽古道」,是先民們來往於彰化社頭與南投名間兩地的農產運輸要道,也是鹿港商人買賣鹽貨、雇請挑夫運送的必經之路,所以「挑鹽古道」因此得名。而挑鹽古道因為一路彎彎曲曲,所以又名「十八彎」,據說,這也是因為嘉慶太子一路逃難、口裡直念「彎彎拐拐」而讓後人取了這個「十八彎」的名字。然而,十八彎固然難走,前頭的草屯卻有一段明明有路卻走不出村莊的怪事,這就是另外一段嘉慶君遊臺灣的故事了。 【挑鹽古道上的清水岩】 彰化的清水岩和虎山岩,以及在彰投交界處的碧山岩被稱為「三大名岩」,而這裡的「岩」並不是指岩石的意思,而是閩南語中代表佛寺所在的「巖仔」。由於清水岩位在交通要道的挑鹽古道上,自然是嘉慶君故事中不可缺少的場景與行經路線之一。只不過嘉慶太子應該沒有那種神力,可以用樹枝在岩壁上刻下「滴水清心」的墨寶,而火形圖記的匾額也是後人延伸出來的想像。 不過,清水岩因嘉慶太子的「滴水清心」故事而有名,這與清水岩附近水源優質很有關係。這裡的泉水在日治時期被譽為是臺灣的三大名泉之一,與北部陽明山的「長壽泉」和東部知本的「美人泉」齊名。在寺廟的前方還有「甘露泉」的標誌顯見這是本地的特色之一。同時,這裡也屬於今日「參山國家風景區」的一部分,融合了傳說故事與豐富的自然資源,是這段走讀路線中可以歇腳休息的好地方。
淡水河水上數位走讀

03臺北橋

臺北大橋見證了臺北由渡口時代走向現代都會的百年更迭:清末以前大稻埕—三重埔以對渡為主,交通受天候與夜色掣肘,橋梁遂「應運而生」。第一代為劉銘傳興建鐵路時於淡水河上設置的木構橋,完工於 1889 年(光緒十五年),惟屢遭洪水損毀。其後的第二代木橋於 1920 年完工,但僅維持約五個月,9 月即有部分橋體被洪水沖失,顯示早期木橋面對河勢的脆弱。總督府遂改採鐵桁架重建,第三代於 1925 年 6 月 18 日正式通車,自此便捷陸運逐步取代對渡,兩岸都市加速擴張,居民也不再因洪水而憂心交通斷絕。這一時期的大橋亦成為藝術家的取景:鄉原古統在〈大稻埕大橋〉中以浮世繪語法描繪橋上車流、人群與橋下船舶並陳的都會景象;陳澄波〈臺北橋〉(1933)則從橋面遠眺觀音山、大屯山與河口山海門戶之景,將工業化橋景與自然河景並置成為時代縮影。 戰後因交通量與防洪需求遽增,橋梁進入連番改建。第四代(1969 年 11 月 15 日通車)改為鋼筋混凝土主橋配上游(南側)邊橋,主橋四線車道、橋長 498.4 公尺;當時仍收取過橋費,至 1977 年 7 月 1 日停收,收費亭並於 1990 年代中期改建時拆除。其後因中興橋斷橋事件與車流負荷,決議改建為第五代:主橋拓為六線道,並在兩側加建邊橋規劃為機車專用道與人行道;本次改建自 1991 年 10 月動工,於 1996 年 6 月中旬完工,並在 1996 年 7 月 16 日上午 10 時舉行通車典禮、正午正式通車,形成今日所見的臺北大橋。雖然當今河岸景觀已不同於鐵橋年代,但順著「藍色公路」望向北橋,仍能在橋影與山廓之間讀到臺北從木橋到鐵橋、再到鋼筋水泥與分流治水的現代化路徑。
中興莊數位走讀

04中山國小

彰化中興莊眷村建立於1950年,為彰化縣歷史最悠久的眷村。1950年由海南島撤退來台,輾轉來到彰化,軍隊與眷屬落腳於彰化中山國小與和美中寮糖廠,由高芳先師長與彰化縣協商於今日中山國小旁,由師部出資購買竹子、泥巴和以稻草,在部隊工兵的協助下建立「中興莊」眷村。 1959年「八七水災」重創中興莊,眷村屋頂幾近全毀,國防部緊急安置受災的眷戶住進中山國小避難,中興莊與中山國小形同「命運共同體」。為了不讓故事被淹沒,彰化縣文化局2022年邀請中山國小老師帶領第11、12屆資優班同學,共同發想創作「再見中興莊」繪本,期盼推廣在地眷村文化、凝聚社區共識。
基隆河畔數位走讀

08社子島李忠記宅

李忠記宅為兌山李家後裔宅邸,創建於清光緒年間(約19世紀末),由李九世(1857–1928)興建;日治大正年間再度擴建,由「三間起」增為「五間起」,並陸續加建左右護龍,形成雙護龍三合院的格局。 建築形制採五開間「凹壽」配置。正身外牆上段為紅磚荷蘭式砌法,下段以石材平砌基座,簷下施疊澀磚,山牆尖端鑲綠釉花磚通氣窗。正身水車堵設十字形氣窗,室內隔間多為編竹泥牆,並見鏤空花窗通風採光。全屋為磚—石—木混合構造:外牆以紅磚承重,內部採穿斗(混抬樑)式木構搭配木作屏壁;屋頂為磚造圓桁體系,正身另設內廊串聯空間,形制古樸而完整。 地基與材料則呼應在地環境與防災需求:正身與護龍基礎以唭哩岸石抬高並設踏階,減少外水入侵;院落及地坪鋪設觀音山石,堅實耐用;屋身並設半樓仔(閣樓),作為儲物與洪水來時的臨時避險層。整體構造兼具抗風、通風與防潮,為社子島傳統聚落中保存狀況良好、且能體現地方工法與生活智慧的重要宅院。
基隆河畔數位走讀

09社子李和興古宅

位在社子島低窪易淹的匯流環境,李和興古宅以二層式三合院回應「來了又退」的洪水日常。宅院為傳統三合院格局,但將正身抬高約一尺並興築兩層樓:平時一樓起居、二樓作儲物;洪水來襲時,族人可迅速上移至二樓避災,甚至把雞、鴨、豬等家畜一併安置在樓上,讓家屋本體成為可即刻啟動的「防災裝置」。 除垂直撤離的空間預備外,古宅還內建臨時加高的機制。屋內大梁預先放置圓木作為備料,遇到淹水時便能鋪板成臨時通道與平台,把重要家當與行走動線抬到梁上或屋頂,確保短時間內仍可通行、儲放與生活。這種「可上升、可臨時擴充」的細部安排,搭配院落地坪與門檻的高度控制,形成從地基到屋內的多層保護。 作為社子島典型的垂直式避災案例,李和興古宅把洪水視為會周期性回訪的鄰居:以抬高正身+二樓避難+梁上鋪板的三重保險,將水位經驗內化為建築語法。它不僅是傳統三合院在感潮帶的在地變形,更是淡水—基隆河畔居民「讓水有路、人往高處」的生活智術縮影。
基隆河畔數位走讀

10社子島中洲埔李宅

「社子島中洲埔李宅」為兌山李家後裔李水交所建之祖厝,為李忠記(李九世)之弟所興造,昔日由其下四房共同居住,是中洲埔現今僅存、同屬兌山李家的宅邸。建物坐東北朝西南,採閩南三合院格局,正身立面為「凹壽」形式;外牆多為磚造,正門設木板雙開門,兩側開洋式上下推拉窗,窗扇分割細緻、保存良好,窗上並以突出磚線腳收邊,立面層次鮮明。構造上,正身採木造穿斗式屋架;室內與正面牆上段為編竹夾泥牆、下段施木作裝修。山牆為單弧形馬背,護龍亦為磚造,前端山牆見三弧形「水形」馬背,既穩重又具在地審美。 置身淡水河下游的社子島,長年與感潮、回淤相伴。島民因應「來了又退」的洪水,形成典型的「垂直式避災」:讓水有路、人往高處。本宅即以此為法,先砌高基座、再起牆作屋;在街廓尺度上,也可見臺基高於路面的門廊與踏階,把「水位高度」轉化為空間設計的刻度。這套地基策略與三合院本體的抬高處理相互配合,使住宅在維持通風採光與日常機能之餘,亦具備遇水可上移、可避險的彈性,呈現社子島居民「與水共處」的生活智慧與營建技藝。
基隆河畔數位走讀

11許英媽廟

許英媽廟位於延平北路七段106巷底,是社子島溪洲底一帶的重要有應公廟。地方相傳早年深夜常聞女子哭聲,幽怨難安,居民遂就地集資興建小廟安撫;廟成後哭聲止息,香火自此綿延。廟名本作「苦音媽」,後嫌字面不雅,改以河洛語同音的「許英」代之,加上「媽」字表敬,由原本的孤魂信仰,轉為有名有姓的人格神崇祀,堂中亦奉置神像以資瞻禮。 就地理環境言,社子島富洲里(浮洲)屬低窪易淹之地,位處淡水河、基隆河之間,昔日多有水流屍漂上岸,因而形成「立廟弭禍、以敬止災」的在地慣習。延平北路六至九段沿線,陰廟分布尤密:治吟婆、百福宮、許英媽、陳靈公、萬善堂、聖靈公、福安宮等,皆為社子居民在水鄰環境中累積的共同守護。許英媽廟即源於此脈絡,既安境也安人。 耆老林啟明口述,約六十餘年前,溪洲底居民陳金鍊幼時屢病,問筮指為颱風水漂屍之陰魂作祟;眾人遂發願以「萬代香火」奉祀,病象旋即轉安。許英媽廟前後共修建四次,最初僅於現址旁立碑,插香尚須俯身;因屢有感應,「有求必應」之名日盛,香客亦隨之漸增。現存廟體為約二十年前由陳金鍊、林啟明等發起,募資五十萬元重建而成。廟貌雖不宏麗,卻承載社子島面對潮水與無常的集體記憶:以敬慎回應未知、以團力凝聚福祉,讓水畔聚落得以安居。
基隆河畔數位走讀

12蘆洲李宅「半樓仔」

蘆洲地勢低平、近河臨潮,長年受淹水威脅。為了讓水有路、人能上移,地方逐漸形成一種獨特的建築回應──「半樓仔」(即屋內的夾層閣樓),需要時可迅速把人與物資抬高垂直式避災,成為淡水河下游住屋的日常智慧。這種「居高避險」的避災思路,不只見於個別宅院,也是一種普遍的社會性選擇。 關於這種高起的住居形式,日治時期的人類學家伊能嘉矩在《大日本地名辭書》記有「樓仔厝庄」之典故:蘆洲東北一帶因近在河畔,為避免淹水而興建「樓屋」,因而得名;臺北州議員石坂莊作在1920年代的田野調查中亦指出,這是水鄰聚落常見的「高腳屋」變形,本質即為防洪之設計。這些早期記錄把「樓仔厝—高腳屋—防水」的歷史脈絡勾連在一起。 在這樣的環境與觀念下,蘆洲李宅成為最具代表性的實例。蘆洲李宅是兌山里家在蘆洲的支派之住宅,宅院約建於19-20世紀之交,座落在沼澤遍布的南港仔地帶,即蘆洲西北。建築本體採花崗岩厚牆、牆面至今仍可見洪水線;半樓仔設在正身各角,平日儲物,遇大水即作臨時避洪空間。護龍雖無半樓仔,但會在大梁預置圓木,洪時鋪板抬高家當與行走動線,與半樓仔功能互補。重要的是,半樓仔不是豪宅專屬,地方耆老回憶「古早厝上頭攏有一個半樓仔,颱風來就上去躲水」,顯示它曾廣泛存在於蘆洲民宅中,構成社群層級的避災常識。 半樓仔之外,抬高臺基同樣是關鍵策略:在低濕盆地,民宅往往先砌高石堡平臺再起屋,有時基座高度可達約1.5公尺;清末大稻埕臨河街屋亦普遍採「臺基高於路面」與多階踏步,將水位經驗內化為空間刻度。這些工法共同說明:淡水河下游的人們,並非單靠擋水,而是在住屋尺度預留「向上」的彈性,把洪水的節律轉為可操作的建築語法。 總結來看,蘆洲李宅的半樓仔是環境壓力下的在地發明:以夾層/閣樓的輕量結構,串接大梁、臺基與內部動線,形成「平日儲物、災時上移」的韌性機制。從「樓仔厝」的歷史記載,到李宅的具體做法,再到地方普遍的基座抬高,半樓仔凝聚了淡水下游居民與水共處的生活智慧——簡單、務實、且能長年奏效。
中興莊數位走讀

47多元宗教信仰

中興莊自治會村長高華國是眷二代住戶,他說,小時候都在古龍山進出,跟講台語的廟方人員、信眾打成一片,甚至成了玄天上帝的信徒,古龍山可說中興莊的信仰中心,眷戶除熱情捐獻外,也積極參加廟會活動。 2016年過世的眷一代金永昌,生前跟太太陳秀吉信仰玄天上帝,除常常前往膜拜,兒子金立富更是「元帥組」的帶頭班長,只要古龍山有迎神廟會或是南瑤宮舉辦盛大的活動,都有他裝扮高大的身影。 金立富說:「這份護持玄天上帝的心意,長達20年之久,讓我在貨運行工作,南北奔波得到庇佑,得以出入平安」。每年農曆三月初三是玄天上帝誕辰,眷戶們都會前來敬拜,感謝「上帝公」長年的垂愛。 中興莊眷戶搬遷之後,全村僅存一戶為龔漢琪老太太,她是中興莊村長高華國的岳母,長年篤信佛教。2021年浴佛節時,由女兒楊瑾瑜陪同參加浴佛法會,2022年九旬高壽往生。 中興莊也有部分眷戶是信仰基督教,他們會在假日扶老攜幼前往「彰化蒙恩堂」做禮拜,眷戶曾在1959年10月4日受洗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