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是臺灣關鍵的一年,清朝在甲午戰爭中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給日本,這項消息引發了臺灣人民強烈的反彈與抵抗。位於三峽的清水祖師廟,不僅是地方的信仰中心,更在烽火連天的歲月裡,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當日軍的鐵蹄逼近,許多不願屈服於日本統治的臺灣士紳與民眾紛紛組織義軍,展開武裝抵抗。「三角湧抗日三傑」蘇力、蘇俊與陳小埤三人組織「三角湧義民營」,於祖師廟號召庄民,仿效清水祖師公陳昭應的抵抗異族統治,加入的義軍多達五、六千人。
義軍的糧秣、軍械與彈藥存放在祖師廟,廟內還有防止土匪所用的九尊大砲,在分水崙戰役中給予日軍痛擊。面對陌生的日軍與前途未卜的命運時,人們相信祖師公會庇佑臺灣這塊土地。因為祖師廟具有重要地位,遂成為日軍進攻的目標,在日軍回攻三角湧時被縱火焚毀。
當我們走進三峽清水祖師廟,除了讚嘆其精緻的建築藝術,更應緬懷1895年那段歷史。紀念那些為保衛家園浴血奮戰的先烈,以及這座廟宇在臺灣命運轉折點上所扮演的角色,它是一座民間信仰的廟宇,更是一部寫著臺灣人民抵禦外侮的活歷史。
參考資料:
1.王明義等,《三峽鎮志》,臺北:三峽鎮公所,1993年。
2.王天從,《三峽地區乙未抗日史料》,臺北:中西印刷廠,1967年。
3.王昇文、林炯任,《乙未年海山地區抗日誌》,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
4.《認識三峽》,臺北:三峽鎮公所,2001年。
5.蕭永盛,《影心.直情.張才》,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6.《台灣諸景寫真帖》,臺中:日本陸軍參謀本部陸地測量部,1896年。
數位走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