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景 listing-icon01 dark-mint

04大溪龍山寺

2025乙未海山抗日志數位走讀
「大溪龍山寺」位於大溪區信義路(台三線)旁,主祀「觀音佛祖」,是永福里居民的信仰中心,創建於清同治八年(1869年),歷史悠久,建寺過程充滿傳奇。 19世紀初黃龍安家族於滬尾(今淡水)崛起,掌控艋舺與滬尾兩大口岸,成為三邑人的郊商領袖。隨著1860年淡水開港通商,洋行相繼進駐,傳統郊商勢力逐漸式微。1865年黃龍安兄弟請得開發烏塗窟(今永福庄)的墾照,1868年創立「黃安邦」墾戶,招募306佃戶開墾逾千甲土地。 當時烏塗窟為泰雅族活動範圍,因領地受侵,時有出草、劫掠之事,致地方動盪、人心惶恐不安。其弟黃龍松一時束手無策,遂夜宿艋舺龍山寺,虔誠祈求觀音佛祖指引。黃龍松領悟需建廟以安人心,隨即相地,興建簡陋草堂三間,並至艋舺龍山寺朝香刈火,從唐山恭請觀音佛祖聖像安座鎮殿,亦命名為「龍山寺」。 龍山寺落成後,信眾紛至沓來,其中義士謝虎豹武藝高強,派駐守東邊防禦原住民滋事,今虎豹坑因其而得名。另位勇士黃阿城槍法神準,負責鎮守南方鳥嘴尖車寮仔一帶,二位勇士各守一方,勤練壯丁鄉勇守備,庄民得以安居樂業。 1895年乙未戰役,日軍進犯,三峽義軍蘇力率兵聯合大嵙崁義軍,7月13日在龍山寺後方分水崙山區與日軍激戰三晝夜,造成日軍重大傷亡,史稱「分水崙戰役」。7月22日日軍展開報復性反擊,沿途焚庄縱火,龍山寺付之一炬,頓時成為一片廢墟,烏塗窟猶如人間煉獄。兵荒馬亂之際,幸有善士於混亂中護送觀音佛祖聖像至蜈蚣崙下土地公廟避難,始得保全金身。   歷經戰火浩劫,庄民本著堅韌不拔的精神重建家園,數年之後,觀音佛祖託夢對保正(里長)顏致雨說:「土地公廟破小,不堪居住,請設法重建龍山寺,以安民心」。地方仕紳群起響應,於1916年原地重建土牆紅瓦廟宇七間。1926年建醮慶成,聘請基隆靈泉禪寺釋常定法師為住持,寺名改為「香雲奄」,成為大溪佛教傳播的起點。戰後,歷經住持更迭,寺務凋敝,建築老舊破損,1976年在里長黃房枝及地方仕紳倡議下展開重建,1982年竣工,1996年寺名恢復為「龍山寺」。   2006年整修後的龍山寺,山門氣勢莊嚴,晨鐘暮鼓庭台樓閣,飛簷雕飾精巧,色彩鮮明。廟宇屋頂覆以琉璃黃瓦金碧輝映,石雕、剪黏工藝繁複華美,展現匠師之精湛技藝。廣場設有花園與涼亭,景緻清幽,視野開闊,充滿静謐之美。大殿供奉觀音佛祖,兩側陪祀天上聖母與福德正神,右廊地藏王殿內,供奉開山始祖黃龍安、黃龍松昆仲祿位。拜亭右前方設有罕見的「孤魂臺」,專為普渡無主孤魂,助其早日脫離苦海,得登彼岸。 寺廟後方拾階而上,可見六株逾150年的老荔枝樹,係黃龍安昆仲當年自福建泉州引進,藉以寄託對故鄉思念之情。後山昔日的分水崙古戰場,今已闢建環山步道,設有福、祿、壽三座涼亭,林木蓊鬱,山徑蜿蜒,眺望層巒疊翠與鴻禧山莊,盡顯大溪絶美風光。 參考文獻:永福風華/龍山翠微(謝維修編撰)
撰稿者
陳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