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景 listing-icon01 dark-mint

05永福忠烈廟

2025乙未海山抗日志數位走讀
忠烈廟又名大眾祠(民眾祠),民間稱其為七十二烈士。根據黃謙光先生所撰之「開墾永福莊記」,立廟於清同治11年(1872)冬10月,地點不可考。後歷經遷址,前址位於虎豹坑口處(軍方衛兵管制哨營房後),因祠貌狹窄遷移。後於民國62年(1973)另擇吉地至現址(桃園市大溪區永福里信義路1151巷內鄰近民宅)。主祀漢人在永福庄開莊初期,屢遭大豹社原住民侵擾,當時保衛鄉里犧牲的七十二位英勇隘丁烈士。 忠烈廟之「廟」字說法源自西周金文,是指供奉祭祀祖先之祠堂,此廟拜殿楹聯:「忠貞護眾長留懋績,烈猛鋤兇永慕英豪」、「忠心耿耿成仁永福,烈志轟轟遺澤海山」,明示開墾時期先人之劬勞與犧牲。後人為感念烈士義勇精神,建廟永祀,每年七月中元普渡時,鄉人相約前往祭祀。廟祿位立面右牆忠烈誌碑文,是由黃炳傳先生(墾戶黃安邦第三房龍蕙公之長孫)所撰: 「夫忠勇流芳千古烈士 名揚萬世 窃謂 我永福莊源自民國前肆拾肆年春由黃安邦呈奉台南府核准開闢招佃開墾聘募義士數佰名散佈於柑仔樹鳥嘴尖延至坑底一帶佈置警戒隘寮數拾處每處派貳名守衛巡邏隊另組斯時也清政腐敗治安不善匪徒猖獗勾結一部不良高山胞乘機擾亂搶劫財物殺害人命肆無忌憚幸賴 烈士犧牲勇為堅守護衛並極力除清巢窟歷拾餘星霜始告安寧功莫大焉而生存者由黃安邦論功行賞歸隱家鄉為追念柒拾貳名殉職 忠烈諸公理當即建廟因行政關係延至民國前貳拾肆年春建祠崇祀因歷久倒塌遷建於虎豹坑口莊眾鑑及祠貌狹窄環境不佳擇定現在吉地重建改稱忠烈廟 奉祀 英靈爰立忠烈誌此昭其豐功偉績永垂奕世供資後聞。 永福莊善信 敬題 中華民國陸拾貳年季春月吉旦」 斯人已遠,典型在夙昔,在台灣老聚落裡,常見到為墾拓犧牲的大眾建祠祭祀。忠烈廟是黃安邦墾戶為感念當年齊心墾拓的庄民所立,留予後人珍惜永福、緬懷前人,代代相傳感念先祖犧牲奉獻的誠心。 參考資料: 1.黃謙光先生「開墾永福莊記」 2.謝維修先生「永福風華」
撰稿者
黃君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