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農會的前身「三角湧農會」,不僅是台灣最早成立的農會,更見證了地方居民在時代巨輪下的堅韌與轉型。三峽,舊稱三角湧,因位於大嵙崁溪、三角湧溪及橫溪三條溪流匯流處,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清朝時期,這裡的樟腦、茶葉、木材等產業興盛,不僅供應本地,更大量出口國際,三角湧一度是北台灣最繁榮的農業重鎮之一。
1895年,台灣因馬關條約割讓給日本,三角湧的命運也隨之劇變。當時,清末三角湧腦局負責人蘇力得知割台消息,立即號召鄉民抗日,主動請纓加入台灣民主國抗日行列,唐景崧大總統委任其為「三角湧義民營」統領,負責統帥三角湧地區的抗日義軍,參與隆恩埔及三角湧戰役,給予日軍重大打擊。日軍為了報復,展開了極為殘酷的鎮壓。山根信成少將率領大軍進入三角湧,對居民進行無差別屠殺,並縱火焚燒市街,超過一千五百戶房舍化為灰燼。原本繁榮的三角湧一夕之間成為廢墟,經濟與社會秩序崩潰,居民流離失所,地方復甦困難。清末開港後榮景變得滿目瘡痍,歷經十餘年後街況才逐漸恢復。
政權交替之際,三角湧「抗日三傑」的事蹟雖激發地方士氣,卻也引來日軍報復性屠村焚庄。另一方面,新統治者為鞏固地方,積極籠絡仕紳以協助統治,避免「土匪侵擾」,減少居民棄農避走。地方尊稱「三老陳」:陳嘉猷、陳種玉、陳國治,選擇配合新政權,主持「保良局」、「保甲局」,以自力救濟方式維持地方治安與秩序。
為安撫人心,1900年9月三角湧辦務署長召集地方商紳組成「三角湧農會署辦事處」,辦公地點設於三角湧區役場內,經費由政府補助,獎勵耕地改良及養豬、養魚事業,並協助政府催收錢糧(田賦)。三角湧農會創立,乃為全台農會創設之始,這個農會是依據日本1899年頒布的農會法設立,具有法人地位,是台灣第一個正式登記的農會,也是全台歷史最悠久的農會。
三角湧農會的成立,象徵地方從武裝抗爭轉向組織合作的新階段。農會初期的任務,除了協助政府徵收田賦、維持地方秩序外,更積極推動耕地改良、獎勵養豬養魚等農業發展。士紳們利用農會組織,帶領居民災後重建,走出戰亂陰影,重振農業經濟。農會成為官方與地方居民溝通的橋樑,也是地方經濟重建的重要平台。
隨著局勢穩定,日治政府引進日本資本與技術,三井財團等日商在三峽設立大型製茶工廠,推動茶葉、樟腦等產業現代化。1915年,三角湧農會開始兼辦金融業務,成立信用組合,協助農民資金調度,降低經營風險,讓地方經濟逐步恢復活力。農會的功能也從行政協助轉型為經濟與技術服務,成為農民生活的核心組織。
在這個階段,三角湧農會不僅帶動了農業生產的復甦,也促進了社會秩序的重建。地方士紳與居民在農會的組織下,逐步建立起信任與合作的基礎,從過去的武裝對抗轉向以經濟發展、技術提升為主的地方治理模式。農會也積極舉辦農事講習、推廣新式農具與種植技術,提升農民素質,讓三峽地區成為北台灣農業現代化的先驅。
三峽農會的歷史,是地方居民在外來政權與社會動盪下,透過團結與組織,從抗爭轉型為經濟重建的最佳例證。農會不僅是農業發展的推手,更是地方社會安定與繁榮的守護者。
參考資料:
1.全台歷史最悠久的農會,三峽四季產好茶,細說三角湧烽火茶金122年
https://smiletaiwan.cw.com.tw/article/5519?utm_source=chatgpt.com
2.新北市三峽區農會-奉茶網
https://shefa.jetbean.com.tw/web/Comp?command=Intro&utm_source=chatgpt.com
3.【大店長鄉公所系列】新北市三峽農會 — 張永巨總幹事
https://thedinernews.com/farmers-association-4/?utm_source=chatgpt.com
數位走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