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樹之路

14《三峽春曉》(三峽拱橋)

李梅樹於1977年油畫作品《三峽春曉》,尺寸為10F(45.5×53cm),描繪清晨時分太陽升起,薄霧籠罩三峽河與三峽拱橋,河畔有浣衣婦女的景象。畫作中多使用細碎短筆繪製景物,讓畫中物體較無明顯輪廓線,表現出清晨空氣氤氳的效果。其中河畔土地、小坡與遠方建物本身的顏色並不凸顯,取而代之的是被陽光照射成暗紅褐色、灰藍色的模樣,充分表現太陽剛升起時,陽光將大地染色的光景,此種做法帶給觀者一種諧和、平靜之感。 李梅樹在1977年完成《三峽春曉》、《生命》這兩幅構圖、景象近乎一樣的作品。雖說兩件作品看似十分相似,但仔細觀察顏色表現仍可看出兩件作品所描繪的時間有所不同。《生命》一作以藍紫色調為基調,《三峽春曉》則是以金黃色調為主,以此可推知《生命》所描繪的場景應稍早於《三峽春曉》。實際上,李梅樹創作《生命》一畫也比《三峽春曉》早了半年,其中亦紀錄了李梅樹生命歷程的轉折點。1977年時李梅樹因胃出血而住院,次子李景光的老闆Robert Moore特地從美國來到臺灣探望,並表示要捐血但因家屬婉拒作罷,便改而送上慰問金。此幅畫作是李梅樹描繪其於愛鄰醫院養病恢復期間,早上去散步時所見之風景,是李梅樹生病後的第一幅作品,病癒後更贈送給老闆夫婦以示感謝之情。事後老闆夫婦表示希望能將作品命名為「生命」,源自於畫中描繪日出景象給人對於「生命」的體悟。而此幅《三峽春曉》則是李梅樹康復之後所作,畫面以溫暖的黃色調呈現,描繪雲彩與水面波動的筆觸亦更為活潑生動且多變,或許反映了畫家病癒後心情較為舒展、樂觀的情況。 參考資料: 黃舒屏主編,《畫筆下的真實:李梅樹120歲藝術紀念展》,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22。 〈李梅樹:生命vs三峽春曉〉,李梅樹線上美術館,https://limeishu.org.tw/culture/post/5b6c14661359ee143da4d26b,檢索日期:2023年9月1日。 〈三峽春曉〉,李梅樹數位藝術館,http://www.iicm.org.tw/art/LiMetShu/pic.asp?num=43,檢索日期:2023年9月1日。
李梅樹之路

13《露臺》(林進賢醫師家的露臺,今為喜徠珍古井餐廳)

《露台》是李梅樹以油彩創作於1950年的作品,尺寸為100F(162x130cm)。畫作中兩位女子,一站一坐。右側女子穿著粉橘色圓領短袖花紋洋裝,身體正對觀者,頭部微微側向左方並望向畫面左側,雙手撐在女兒牆上,使得肩部微微聳起;左側女子面向畫面右方,身穿藍紫色小領片短袖花紋洋裝,眼神望向手中達摩圖樣圓扇。畫面下方左右兩側,有一隻和兩隻相疊的小貓,小貓悠閒自適的模樣,更為畫面增添了一股清閒氛圍。畫中所描繪的地點是三峽林進賢醫師家的露台,現今建築物依然存在。從露台望出去的景色,一棵枝葉扶疏的大樹佔去了大半視野,而深綠色的大面積枝葉,與右側穿著粉橘色洋裝的女子,顏色深與淺的對比,有種烘托畫中主角的效果。遠方有紅屋瓦房、樹林與山景,使畫面所示空間得以向後延伸。 大家是否已經發現,畫中兩位女子髮型相似、體態與面容相近?事實上,兩名主角是同一人,為李梅樹好友,周永富的大女兒。李梅樹在創作《露台》前,已有兩張小幅草圖。草圖是以陳汝(第三高女畢業,林進賢醫師夫人)為主角,一呈坐姿,面向左側坐於椅子上,雙手雙腳交疊;一呈站姿,雙手撐於女兒牆上,雙腳交疊,望向畫面左側。本作曾於民國39年展出,期間曾有二位省議員候選人愈高價收購,但李梅樹拒絕出讓,將此作留於家中收藏。 參考資料: 王慶臺,《臺灣美術全集.卷五:李梅樹》,臺北:藝術家,1992。 黃舒屏主編,《畫筆下的真實:李梅樹120歲藝術紀念展》,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22。 〈露台〉,《李梅樹線上美術館》,https://www.limeishu.org/intro/museum/5b8e97c049454bae17185cdb,檢索日期:2023年10月6日。
李梅樹之路

12《秋實》(李梅樹三峽畫室,今三峽區民生街229號)

李梅樹1941年創作油畫作品《秋實》,尺寸為50F(16.5×91cm),是第四屆府展的無鑑查展出作品。《秋實》一作整體畫面偏暖色調,大量使用紅黃褐等色彩堆疊,透露出濃厚的秋風時節氛圍。此幅畫作描繪由李梅樹舊家望向鶯歌方向的景色,畫中主角為林罔。林罔(畫中女子)佔據大半畫面,身穿綴有藍色花點的紅色方領、排扣、蓬袖的短袖上衣,下半身為深色半身裙,腰間繫有一白色花邊圍裙。畫中主角林罔微微向畫面左側側身,留著一頭俐落短髮,眼神望向畫面左下方,神情樸實。小手臂前半勾著一個竹籃,可知其應是正在進行農務勞動。畫作近景除主角林罔外,左側的樹木枝幹以及下方遍佈的樹叢小花,增添了畫面的豐富性。遠方風景由前到後,依序有橙黃色的田地與方格交錯的田間小道、紅色屋瓦的小屋、深綠樹林、黃褐色緩丘,以及藍綠色天空,可見李梅樹作畫時對畫面的細心營造。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原本由臺灣教育會主辦的臺灣美術展覽會(臺展)暫停一年,1938年改由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直接辦理,改名為臺灣總督府美術展(府展)。當時作為府展最有影響力畫家之一的飯田實雄,向參與府展畫家大力鼓吹「聖戰美術」,然李梅樹並無響應飯田實雄的呼籲,依舊以自身生活周遭事物為主要畫題。李梅樹自1943年開始擔任三峽壯年奉公團團長,1942年至1945年擔任三峽茶葉組合長、代理街長等,這時的李梅樹更常接觸家鄉勞動階層,並繪製了一系列的田園人物作品。 參考資料: 梅丁衍,〈思想起李梅樹及其美術環境〉,收錄於《畫筆下的真實:李梅樹120歲藝術紀念展》(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22),頁29-35。 〈秋實〉,李梅樹線上美術館, https://limeishu.org.tw/intro/museum/5b8e97c049454bae17185cd5,檢索日期:2023年9月1日。 〈府展〉,臺灣大百科全書,https://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14174 ,檢索日期:2023年9月1日。
李梅樹之路

11《春光》(三峽長壽山元亨堂)

《春光》是李梅樹於1976年創作的油畫作品,尺寸為80P (97x145.5cm)。這幅畫描繪了他的二媳婦陳淑惠和三個孫子出遊時的情景,一家人蹲坐在矮樹叢中,地點是三峽長壽山元享寺後方山坡。 畫作中的光線變化展現了陽光穿過林間,從右後上方照射下來的效果。受光的景物呈現泛白光的狀態,而陰影處則較為晦暗。綠草叢因受光程度不同,展現出白、黃、綠、黑等細膩的變化,讓整個環境充滿生機與變化。 人物部分的色彩相對於背景更加飽和,黃、藍、紅、黑等顏色特別濃郁。人物的臉龐和頭髮因受光程度不同,呈現強烈的明暗對比。從左至右,小孩臉上的光影由亮到暗,變化豐富。而大人的臉上也呈現出陰影中的光彩,增添了畫面的立體感。 李梅樹在這幅作品中,巧妙地運用了光影效果,並且通過色彩的對比和細膩的光影變化,生動地描繪出一家人在自然環境中的和樂景象,展示了他高超的繪畫技法。 參考資料: 李梅樹官方網站 https://limeishu.org.tw/intro/museum/5b8e97c049454bae17185cf2 李梅樹數位藝術館 《春光》 http://www.iicm.org.tw/art/LiMetShu/pic.asp?num=101
李梅樹之路

10《尖山》(尖山公學校,今鶯歌國小)

《尖山》為李梅樹創作於1926年的小件水彩作品,作品尺寸為24×31公分,描繪畫家所見鶯歌蛇窯景象。畫中前景為草叢樹木,樹木後面有兩道些微向右上傾斜的圓管狀建物。於畫面左側有一高一低的建物與扁長的煙囪,煙囪沒有冒煙,依此特色推測應為蛇窯,或許是因當日並未燒窯。 整幅畫作中物體幾乎沒有輪廓線,而是以蘸上色彩的筆畫,或染或點,直接勾勒出眼前所見之景緻。早年鶯歌的尖山與鄰近的兔仔坑、大湳等地出產黏土,周遭煤礦與林木資源也十分豐富,容易取得製陶原料與燃料,加上擁有鐵道與大漢溪航運等條件,遂使鶯歌的陶瓷產業發展蓬勃。 李梅樹1922年自臺北師範學校畢業後,曾陸續任教於瑞芳公學校、三峽公學校與鶯歌庄尖山公學校,此幅《尖山》便是李梅樹於尖山公學校任教時期所作。此時正逢石川欽一郎第二次來臺(1924-1932),李梅樹自1924年起便參與石川欽一郎所組織的「暑期美術講習會」,同期學員有倪蔣懷、藍蔭鼎、陳植棋、李石樵、李澤藩、陳英聲等人。 石川欽一郎是臺灣近代西洋畫教育的重要人物,積極在臺推廣水彩畫,並指導七星畫會、臺灣水彩畫會與暑期講習會等,對當時的臺灣畫壇有著重大影響力。李梅樹在此階段有數幅水彩風景作品,除本幅《尖山》外,還有《三峽街頭》(1924)、《三峽南橋》(1926)等,或許與石川欽一郎的影響有關。 參考資料: 黃舒屏主編,《畫筆下的真實:李梅樹120歲藝術紀念展》,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22。 〈硘仔鎮——鶯歌陶瓷歷史〉,《開放博物館》,https://openmuseum.tw/muse/exhibition/2ef9b3d6c88b6ccff5bc017db7bdf83e#basic-sctya995yv,檢索日期:2024年1月19日。
李梅樹之路

09《仙公廟》(木柵指南宮)

《仙公廟》為李梅樹1968年繪於木板之油畫作品,尺寸為4F(33×24cm),描繪仰望木柵指南宮的景緻。從大殿正前方的三川門樓與長長階梯等建築特徵,推測所描繪的應為指南宮的純陽寶殿。純陽寶殿於1992年時重修完成,《仙公廟》記錄了純陽寶殿重修前的景色。 木柵指南宮(位於今臺北市文山區),俗稱「仙公廟」。主祀神祇呂洞賓,又被信徒尊稱為孚佑帝君、純陽祖師、呂仙公等。清光緒8年(1882),淡水知縣王彬林來臺履任時,迎山西芮城永樂宮呂仙公神像香火奉於艋舺(今臺北市萬華區)玉清齋。後來景美地區發生瘟疫,當地士紳乃將呂仙公神像請到景美鎮壓,地方民眾為感念神恩,於清光緒16年(1890)在木柵現址建廟。 指南宮經歷多次擴建,有多座宮觀建築。其中建造最早也最為重要的純陽寶殿曾經歷多次整修,如今的廟殿格局奠基於臺灣木匠大師陳應彬(1864-1944),為其代表作品之一。廟殿建築除了純陽寶殿外,凌霄寶殿(1966年建成)、大雄寶殿(1984年建成)等也紛紛建成,分別主祀呂洞賓、玉皇大帝與釋迦摩尼佛,為儒釋道三教重要廟宇。 參考資料: 〈指南宮〉,《臺灣宗教百景》,https://taiwangods.moi.gov.tw/html/landscape/1_0011.aspx?i=16,檢索日期:2024年8月6日。 〈臺北指南宮〉,https://www.chih-nan-temple.org,檢索日期:2024年8月6日。 〈指南宮〉,《開放博物館》,https://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74fc066a2102638ef488f719a8ad5ad3,檢索日期:2024年8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