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功數位走讀

06採蚵車抓蛤吃烤蚵

推薦超划算親子遊!傳承二代王功永昌叔採蚵生態旅遊,一個人200元烤蚵吃到飽不限時間,國小生一個人只要100元,王功永昌叔採蚵生態旅遊一票玩到底吃到飽,包含搭乘觀光三輪鐵車、鮮蚵吃到飽、潮間帶摸蛤蠣帶回家,來玩不用擔心停車問題,服務中心提供免費停車場,還有免費沖水區與美食街,小孩玩到不想離開~ 票價包含:體驗搭乘觀光三輪鐵車、體驗挖蛤蠣(挖到蛤蠣可以帶回家)、鮮蚵吃到飽,不限時間隨你玩、隨你吃到飽,光是鮮蚵200元吃到飽就很划算,還有專車接送,小孩也有地方玩~ 因芳苑位於雲彰隆起的地形,為全台唯一保留蚵農自日治時期使用牛隻進行採蚵的場域。卻因科技日新月異,海牛逐漸被採蚵車及牡蠣搬運機取代。
王功數位走讀

05巷仔內炸粿

王功和鹿港都有三百多年的養蚵歷史,而芳漢路則成為蚵嗲和蚵仔煎的店家林立的美食街。創立於民國37年,是芳苑超過70年的老店!雖然隱藏在狹窄的仁愛巷內,但平日下午人潮陸續一直來,比外面芳漢路上一堆賣蚵爹的還要熱鬧!在地飄香數十載的「巷仔內蚵仔炸」是許多部落客及遊客朝聖的必吃站點,店家販售蚵仔炸、花枝炸、豬肉炸、肉蚵炸和綜合炸等5種品項,樣樣都是30元,蚵嗲皮薄炸至金黃酥脆,內餡飽滿多汁,「蚵仔炸」裡滿滿的鮮蚵光看就很過癮,一口咬下更是令人讚不絕口。 這家「巷仔內蚵仔炸」在Google擁有4.2高分和破4,300則評論,有網友分享「怎麼吃都覺得這家最好吃」、「推薦綜合炸,所有願望一次滿足」、「從小吃到大 好吃」,不會讓海鮮控、炸物控失望的。 因為外皮很薄脆,所以內餡看起來特別飽滿,蚵仔肥美沒有一點腥味,每一口都吃得到食材鮮味,炸油香、海鮮蚵仔搭配韭菜清香,綜合吃得到蚵仔、豬肉條與花枝塊,淋醬也是特色一定要加,如果不是吃飽,我應該可以吃兩顆不是問題~真的挺香!
王功數位走讀

04芳泉支仔冰

物質不豐裕的年代,盛暑能夠嚐一口枝仔冰,沁沁甜美的滋味至今深刻留在很多人心中,芳苑鄉泉芳枝仔冰店,三代堅持手工製作,保留料多香濃的古早味,到彰化縣吃冰可別錯過。 泉芳枝仔冰店老闆林衍慶先生的祖父林合先生務農,農暇到海埔地養蚵增加收入,為保留蚵仔的新鮮,他的祖父自製冰塊,炎炎夏日大人小孩都喜歡玩冰塊,還把冷開水壺、綠豆湯放進乾淨冰塊堆裏,過一會兒就有冰鎮涼水、綠豆湯可喝;林衍慶先生說,既然冰品受歡迎,他的祖父林合開始兼製枝仔冰,料好實在,銷路不錯,副業反而成為主要事業。 43年創立芳苑泉芳枝仔冰!假日總是人滿為患,泉芳枝仔冰已經傳承到第四代,招牌清冰很古早味,光是吃原味就好涼爽,加上一整顆的鹼粽,這一樣一杯鹼粽冰,真的好便宜難怪大家都點。
王功數位走讀

01芳苑燈塔

民國53~74年間大量開發王功海埔新生地導致陸地往外延伸,因此67年動工至民國73年完工的芳苑燈塔,位於彰化縣芳苑鄉王功漁港,外表為漆成黑白垂直條紋的八角形「芳苑燈塔」,其外觀呈現一個八角形的鋼筋混泥土建築物,頂層外有環繞陽台(黑白相間的條紋配色,有助於漁船在日間辨識),不僅是國內燈塔中興建時間最晚的燈塔(最年輕燈塔),燈光1kw28000支燭光指引著經過濁水溪與大肚溪台灣海峽船隻航行的安全!同時,更因當地地層下陷的關係,為國內唯一塔高(37.4公尺)高於燈高(35.7公尺)的燈塔(號稱最高)。 芳苑燈塔的設置,主要是為了維護彰化沿海漁船(代表安全)及往來於臺灣海峽的船隻(代表危險)的安全,此地在昔日還可欣賞到彰化頗負盛名的八景之一──王功漁火。 「一府、二鹿、三艋舺」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台灣諺語,而後面緊接著的是「四寶斗、五番挖」,「寶斗」為彰化縣北斗鄉,「番挖」便是指彰化縣芳苑鄉了,可見在早期台灣,芳苑王功算是相當繁華的港口之一。近年來漁船減少,盛況不復見。不過,來到海邊,爬上王功漁港觀景台一覽漁港,漲潮前,一艘艘舢板載著蚵仔回港,滿載而歸。 隨著潮汐一波波的推移,如今的漁港已退去繁華的榮景,回歸到漁村寧靜的樸質。儘管如此,「芳苑燈塔」依然屹立不搖地守護著每日辛勞出海的漁民們,只要有漁民出海的一日,燈塔便會持續地為他們照亮回家的路。與王功夕照陪伴著遊客到此一遊。
遇見雞母嶺數位地圖

27水梯藝術

水梯藝術,傳遞友誼與愛 說起對貢寮的印象,一般人往往想到海洋音樂祭、福隆沙雕、澳底吃海鮮、舊草嶺隧道騎腳踏車、桃源谷、草嶺古道、福隆便當。但是你知道嗎?除了狹長的海岸線,貢寮的土地大多是山,山裡的居民世世代代在水梯田種稻。 為了讓更多人知道貢寮的水梯田,我在2021年舉辦第一屆以水梯田文化為主題的藝術節,名為「水T藝術節」。
遇見雞母嶺數位地圖

26歷史交會點

歷史交會點,有路就有故事 這個三岔路口,曾經是交通要衝。其中一條路,是由「頂湖」(閩南語類似發音)縱貫雞母嶺下到打鐵寮的要道,2018年新北市政府把它命名為楊廷理山徑,屬於淡蘭古道北路;另一條是直下蕭家聚落的山路;第三條是橫向通往蕭家的田埂路,也是從土地公嶺走來的必經之路。 當初為山路標註地標時,我把這個三岔路取名為「歷史交會點」,它同時交疊了過往歷史的痕跡,以及現在使用中的生活路徑,還是充滿希望、創造未來的道路。過去水梯田時代,從這個路口可以遠眺東海景緻,好美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