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莊數位走讀

04中山國小

彰化中興莊眷村建立於1950年,為彰化縣歷史最悠久的眷村。1950年由海南島撤退來台,輾轉來到彰化,軍隊與眷屬落腳於彰化中山國小與和美中寮糖廠,由高芳先師長與彰化縣協商於今日中山國小旁,由師部出資購買竹子、泥巴和以稻草,在部隊工兵的協助下建立「中興莊」眷村。 1959年「八七水災」重創中興莊,眷村屋頂幾近全毀,國防部緊急安置受災的眷戶住進中山國小避難,中興莊與中山國小形同「命運共同體」。為了不讓故事被淹沒,彰化縣文化局2022年邀請中山國小老師帶領第11、12屆資優班同學,共同發想創作「再見中興莊」繪本,期盼推廣在地眷村文化、凝聚社區共識。
中興莊數位走讀

52山東棗餑餑

北方人熱愛麵食,年味都藏在麵粉裡, 山東人傳統的年節美食之一為「棗餑餑」。煙台、膠東地區盛產紅棗,棗餑餑就是大饅頭的變身,嵌入五粒紅棗代表「五福臨門」,九粒紅棗寓意「長長久久」,祝福「過年吃個棗,年年過得好」!中興莊眷村媽媽們在簡陋廚房中延續故鄉味。
中興莊數位走讀

51水餃

山東人過年,重頭戲還是在那頓餃子上。春節的第一餐,山東人吃的多半是素餃子,放些白菜、豆腐的素餡,取其「平安」的寓意,有些人會在餃子裡,包入錢、棗、栗子,討個「吉利」,煮餃子的水一要比平日多些,來年日子綽綽有餘,這頓餃子就叫「增歲飯」,全家人團圓等候新一年的到來,俗稱「熬年」。
中興莊數位走讀

50燒餅

市公所活動而改名為「老兵的燒餅」,是彰化人一甲子的早點印記,每天清晨四點不到,酥脆焦香的燒餅出爐,總是搶購一空。 坊間燒餅常沒等到麵醒就硬擀,且是先灑鹽巴,最後成了「狗不理」燒餅,眷二代張大衛曾花費30 萬元,向舅舅遲宗傑學習擀麵,他親自示範擀麵技,從摺疊2 次變成4 次,分享燒餅好吃的竅門。
中興莊數位走讀

48芋仔蕃薯聯姻

台灣眷村早期的生活,幾乎清一色是外省籍眷屬,主要是〈戡亂時期陸海空軍軍人婚姻條例〉規定,在台未滿28歲的軍人不准結婚,直到1959年公布〈戡亂時期軍人婚姻條例〉,將軍人結婚年齡放寬,才逐步出現外省和本省聯姻,閩南、客家等婦女和軍人結婚,加速眷村與本省文化的調和。 中興莊眷一代金永昌便是眷村中少數與本省人通婚的特例;當時他從青島隨著部隊撤退來台,尚未結婚,1953年部隊在彰化田中,當時24歲擔任勤務連代理輔導長,部隊就設在太太陳秀吉家隔壁,本省小姐嫁外省兵,家人反對激烈。當時規定軍人要滿28歲報准後才能結婚,那個時候他跟老婆可是經過一番革命才成婚的,因為他的岳父認為女兒嫁外省人是一件很丟臉的事情,甚至揚言要斬斷父女關係,後來也是用方法軟化他老人家,才順利娶回老婆的。 外省和本省聯姻的還有王合寅和楊銀妹夫婦,長子王錦豹說:「父親曾提到打過抗日戰爭,對付日本鬼子,胸口負傷,被日軍三八式步槍打的,差點喪命,任上尉連長,30歲來到台灣,在新竹湖口和客家籍的母親相識結婚,當時外公極力反對,還是外婆全力促成,我4、5歲時搬入彰化中興新村(後來改為中興莊),17歲時母親因肺結核過世,當時年紀輕輕的,只有41歲。」
中興莊數位走讀

47多元宗教信仰

中興莊自治會村長高華國是眷二代住戶,他說,小時候都在古龍山進出,跟講台語的廟方人員、信眾打成一片,甚至成了玄天上帝的信徒,古龍山可說中興莊的信仰中心,眷戶除熱情捐獻外,也積極參加廟會活動。 2016年過世的眷一代金永昌,生前跟太太陳秀吉信仰玄天上帝,除常常前往膜拜,兒子金立富更是「元帥組」的帶頭班長,只要古龍山有迎神廟會或是南瑤宮舉辦盛大的活動,都有他裝扮高大的身影。 金立富說:「這份護持玄天上帝的心意,長達20年之久,讓我在貨運行工作,南北奔波得到庇佑,得以出入平安」。每年農曆三月初三是玄天上帝誕辰,眷戶們都會前來敬拜,感謝「上帝公」長年的垂愛。 中興莊眷戶搬遷之後,全村僅存一戶為龔漢琪老太太,她是中興莊村長高華國的岳母,長年篤信佛教。2021年浴佛節時,由女兒楊瑾瑜陪同參加浴佛法會,2022年九旬高壽往生。 中興莊也有部分眷戶是信仰基督教,他們會在假日扶老攜幼前往「彰化蒙恩堂」做禮拜,眷戶曾在1959年10月4日受洗合影留念。